唐后期不立皇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1-06-01 16:05:42 阅读:(43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王朝,存在时间也比较长,达290之久(618—907年)。在这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先后有20位皇帝(不算武则天)。一般来说,皇帝作为天下之主,虽然嫔妃众多,但是会有一个正妻,那就是皇后。历朝历代都会册立皇后来执掌后宫。但是唐朝在这方面却有点特殊,那就是中后期一直没有皇后,那么唐朝从什么时期开始不册立皇后呢?为什么不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618—907年)
唐朝不立皇后是从唐代宗李豫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都是有皇后的(高祖李渊的妻子窦氏死在丈夫称帝之前,后来李渊就没立皇后,而是追封妻子为后)。
而李豫原名叫李俶,是肃宗李亨的庶长子,宫人吴氏所生(4年后吴氏就死了)。15岁的时候被爷爷李隆基封为广平王,后来娶了崔氏(杨贵妃家族)为王妃。安史之乱后杨家被清算,李俶的王妃崔氏自然也当不了了,不久就死了。但是李俶也没有再立王妃。758年李俶被封为太子,改名李豫,没有立太子妃,到762年登基为帝依旧没有立皇后,所以李豫到死后位都空着。不过李豫在位期间特别宠爱独孤贵妃,却没有立为后,贵妃死后才追尊为皇后。
也就是从代宗李豫开始,后世的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效法代宗也都没有立皇后,形成了一种惯例。直到昭宗时才立何氏为皇后,不过唐朝那时也快亡了。
那么唐中后期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不立皇后的惯例呢?而且还是皇帝们都“心照不宣”的惯例。总结起来有一下几点:
1.就是唐朝的皇后有干政的传统,皇帝心有芥蒂。
唐朝继承前代,女地位较高,因此宫里皇后不可避免地就会对皇帝和朝廷发表看法,施加影响。到了高宗时由于皇帝体弱眼疾多发,就让皇后武则天处理朝政,久而久之皇后武则天的政治能力和威望越来越强,对权力的欲望来越来越大。终于在高宗死后想尽办法登基称帝,但对李唐皇室和臣子却是一种严重打击。潘多拉盒就此打开,中宗复位后皇后韦氏干涉朝政,有当女皇的心思,并最终把丈夫毒死(也有说是安乐公主毒死的)。好不容易李隆基打败韦氏后又来了一位太平公主,李隆基又费了好大心思才把太平公主给除了。
至此李隆基和臣子形成了后宫不能干政的共识和要求。玄宗李隆基时皇后王氏基本没有干涉朝政,即便后来宠爱杨贵妃也没有让她干涉朝政。不过女地位依旧很高,后宫不得干政的余波还在。
因此到肃宗李亨时,良娣张氏有功又受宠,便被立为皇后,结果这位皇后野心也不小,屡次干涉朝政,和宦官李辅国勾结,想要谋废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太子。肃宗本来格就弱又多病管不了张皇后。762年肃宗病危时张皇后想废掉太子结果失败被杀,太子李豫有惊无险地即位。即位的代宗自然对后宫干政更加限制,恰好也没有嫡妻,自然就不立皇后了。后世的皇帝也都知道后宫干政的危险自然不敢冒险,毕竟代价不小。
2.是太子不是嫡妻所生,嫡妻也无子,有后无后不影响。
先前玄宗李隆基的嫡妻王皇后就没有子嗣,因此庶子老三李亨(杨妃所生)被立为太子。
肃宗李亨原来的太子妃韦氏也无子,之后的张皇后有儿子李佋但年纪太小,在安史之乱复杂的局面下很难立为太子,因此庶长子李豫成为太子。
代宗原先的嫡妻崔氏有子李邈,但杨家倒台崔氏死后,李邈显然不可能被当作嫡子,后来代宗没立后,自然也就没有嫡子了。庶长子李适(宫人沈氏所生)成为太子。
德宗李适的嫡妻历史没有记载。当奉节郡王时纳王氏(不是嫡妻),后王氏生下长子李诵,很受宠爱。李适即位后册王氏为淑妃,786年淑妃王氏病重时被立为皇后,3天后就死了。
顺宗李诵的嫡妻是萧氏,后来成为太子妃,无子,后与李诵离婚,被杀。李诵13岁时他爷爷代宗把自己的才人王氏赐给孙子,王氏生下长子李淳(后改名李纯)。李诵当太子时王氏是良娣,即位后由于中风得病册立王氏为后就耽搁了。不久顺宗就退位为太上皇,册王氏为太上皇后。。
宪宗李纯嫡妻是郭氏,后郭氏生下李宥(改名李恒)。但宪宗即位后没有立嫡妻郭氏为后,应该是此时不立后已经成为了惯例,而且宪宗好享乐,觉得立后不能随心所欲了,最终就没有立后。之后的皇帝也就效法,即使有嫡妻也不立后了,更不用说嫡子庶子的区别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