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李时珍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是如何利用医术化险为夷的?
时间:2021-06-02 13:42:45 阅读:(324)
下面由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时珍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李时珍,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闻名于世的《本草纲目》,被后世人尊称为“药圣”。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李时珍的故事。希望大家能从李时珍的人才经历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1.少年的医学梦
席勒说:“要忠于少年时的梦想”。对于李时珍来说,他的梦想从年少开始一直藏于心中。
李时珍生于医学世家,祖父是走街串巷的名医, 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言闻, 字子郁, 号月池, 由于高超的医术与文化素养, 被誉为“李仙”。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耳濡目染,李时珍从小就喜欢医学,总想着有一天能像祖父、父亲那样治病救人。
然而,学而优则仕是那个时代寻常人家培养子弟的首选之路, 李言闻也不例外, 他决定让次子李时珍走仕途以博取功名。
14岁那年, 李时珍在科举路上顺利地过了第一关, 考取了秀才。然而, 在此后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中, 他却屡屡失败。
最终, 在三战三败之后, 李时珍彻底醒悟, 决定放弃科举仕途之梦, 转向继承家业, 学习医学,追逐自己的梦想。
于是,李时珍去向父亲请求,自己不想再考科举,只想学医。李时珍为表达自己的学医之心,写了一首诗以表决心: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父亲李言闻见儿子这样,也就同意他跟在身边学习医术。
23岁开始, 李时珍真正走上医学的道路,医名日盛。他一生从医的经历验证了他许下的决心。
2.依靠医术一炮走红
一次,湖北发生了水灾,从而引发了流行疫情的发生。李时珍听说后,毅然离家,前往疫情发生地。
李时珍认真研究下疫情的情况,自己制定出符合受疫情的患者的药方,救治了很多人。经过这次疫情的实战,李时珍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他的高超医术、医德等名声传扬开来了。
又有一次,富顺王李厚焜的儿子患病,四处求医也不见起色。李厚焜听说李时珍的医术了得,于是慕名前往求救。
李时珍结合李厚焜儿的病情,对症下药,病人很快康复了,大家对李时珍的医术更称赞不已。
正因为李时珍的医方显扬,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那一年,李时珍为33岁。
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本来在民间为百姓治病的李时珍,因为自己的高明医术,得到了重用。
3.巧用医技化险为夷
然而,因为医术高明,李时珍引来了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天,李时珍被请进宫中为皇帝的妃子娘娘看病。李时珍以为是一般的病情,就乐意地前往。
一边走,一边听来请之人介绍娘娘的一些病况。这位妃子娘娘是忽然得病的,就是在炎炎夏日,畏寒发热,十分痛苦。经太医院诊治,用药后仍不见起色,可把皇帝急坏了。
这时,李时珍听到这些后,心里想,看来这病有点棘手,但无论怎么样,还是先看再说吧。
李时珍见到那位娘娘后,仔细地询问病情,但他听后忽然觉得后脖窜风,吓得瑟瑟发抖。
原来那位娘娘身上长了一个脓疮,而且这个脓疮是长在隐私部位。
脓疮只要用小刀刺破,流出脓液,几天后就会恢复。但无法直接对脓疮治疗,难怪御医们个个束手无策,被罢官的罢官,被送监的送监,这怎能不让李时珍感到害怕。
后来,李时珍想了一个办法,按照娘娘的身高定制了一把太师椅,然后在椅上铺上十余斤面粉,让娘娘坐在上面,从而确定娘娘长脓疮的具体位置。
在脓疮的位置上,李时珍安装把小刀,再重新铺上面粉,再让人抬回椅子去让娘娘按原来位置坐。
就这样,娘娘脓疱里的脓液被排了出来,李时珍又为娘娘开了一味十全大补汤,没过几日,伤口就愈合了。李时珍也有惊无险地渡过一劫。
从这事上,可以看出李时珍除了医术高,才智也很高!
后来,李时珍回乡坐堂行医,钻研古典医学材料,发现很多书籍是存在错误的,于是,他边行医,还走访各地名川,记录各类草药,经过27年努力,编撰了一本流传几百年的《本草纲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