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还有十五万锦衣卫 他们为什么没有出来救国
时间:2021-06-03 09:54:09 阅读:(228)
今天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锦衣卫,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穿飞鱼服,佩绣春刀,飞檐走壁,见人杀人,见鬼杀鬼,英姿飒爽,无所不能,这便是明初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锦衣卫作风彪悍,所到之处腥风血雨,明朝洪武四大案中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皆由锦衣卫策划并办理,两案前后株连4万多人,残忍程度可想而知。
锦衣卫究竟有怎样的战斗力,在明朝灭亡时,他们究竟有没有救国呢?先介绍一下锦衣卫的职能和演变。
从护卫仪仗队演化为情报机关的锦衣卫
作为新兴政权,杀伐果断的朱元璋急需一个机构监管群臣、巩固皇位,因此锦衣卫便应运而生,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雅称为缇骑,直接听命于皇帝,不管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都可直接抓捕进行审问。
最初的锦衣卫是护卫皇家的御林军,功能就是保卫皇室,每逢重大祭祀和典礼,锦衣卫便会率领大汉将军(如同如今的仪仗队)1700余人拱卫皇家,做好仪仗工作。
锦衣卫有驾车、掀华盖、举扇子、举旗子等方面工作,锦衣卫中还有专门饲养大象的人员,嘉靖年间锦衣卫统领陆炳的父亲陆松原就是仪仗队员,跟着兴王就藩去了安陆。
锦衣卫级别与三法司(刑部督察院大理寺及兵部)平级,指挥使是正三品,仅比正二品的刑部尚书和都御史位置低,但是崇祯朝时,锦衣卫一把手骆养已经做到了正二品的位置了。
在历代明朝皇帝中,锦衣卫权力得到不断加强,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设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属的司法机关,权力达到最大。
明世宗嘉靖期间,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指挥使陆炳执掌卫政时,卫权超过了厂权,东厂必须向锦衣卫低头,锦衣卫按照世袭制继承,人员规模越来越大,到明朝中后期嘉靖末年,人数发展到15万人之多,相当于一支精锐的情报部队。
锦衣卫的腐败预示着明朝的灭亡
其实,在大明对抗东北女真和国内农民起义时,经常能看到锦衣卫的身影,他们虽然没有上场杀敌,但其窃取情报却为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骆养在崇祯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弹劾出京督师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谎报大捷,将这位三朝元老扳倒。
朱棣在位时很怕锦衣卫权力过大,无法解决朱元璋当年遇到的问题,因此成立了宦官集团组成的东厂,相比于锦衣卫而言,东厂选拔的都是官员的子孙后代,对皇权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到了明宪宗时期,又设立了西厂,锦衣卫不再一家独大,成为了皇权的工具。
明朝景泰年间的北京保卫战和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中,很多锦衣卫出生入死,一次次拿到重大情报,帮助明朝打赢了这些国运之战,可谓居功至伟。
到明世宗时,他迷恋长生不老之术,多年不上朝,为了保持皇权正常运行,除了把控内阁和司礼监外,还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由此确保皇权的双重保险。
到明神宗时期,锦衣卫人数过多,十分臃肿,神宗极度不信任锦衣卫,反而信任东厂,通过东厂势力打击锦衣卫,连锦衣卫的人员设置都要由东厂说了算,这时候锦衣卫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超然地位,沦落为东厂的附庸,明朝宦官权臣魏忠贤就曾多次任命、罢免锦衣卫最高指挥使。
锦衣卫二把手为指挥同知,一般设置为两人,从三品官职,李若琏是崇祯元年(1628年)的武进士,进入锦衣卫后任职指挥同知,李若琏是锦衣卫中忠贞不二的代表,他曾经奉旨查办袁崇焕案,审讯一名被怀疑的木工,当时木工被认为是袁崇焕的奸细,李若琏觉得其中大有蹊跷,于是仔细审问,木匠说出了实情,
“捕营苦刑,叫如此说,不然驳回,当时夹死。我是山西人,在京做木匠,何曾到辽东?”
面对如此冤情,李若琏据实上报,可崇祯皇帝却死活不信,命锦衣卫刘侨再审,最终刘侨拷打木匠,回报“确实是袁崇焕奸细”,崇祯帝信以为真,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李若琏因失职罪连降两级。但是李若琏却笑道“吾不以人命博一官职”。
早在明代中期时,锦衣卫职位成为公认待遇优厚的岗位,为了关照文武百官,皇帝甚至让官员家属受此恩惠进入锦衣卫,此时的锦衣卫与开国时完全不同,更无法得到重用,变得像“注水的肉”一般。
明朝末年的锦衣卫腐败成什么样子?一个叫李国柱的人花了500两银子买来了一个校尉身份,却被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由此可见,当时飞扬跋扈锦衣卫已经人神共愤,沦落为一个装饰品,更没有失去了明太祖那时的强盛。
锦衣卫因为身份缘故,权力缺乏制约,为了邀功,常常罗织罪名,不择手段,扩大牵连范围,造成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由此造成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面对二十万大军,锦衣卫都做了什么
崇祯末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起义,明朝与农民军战斗中多次败北,崇祯皇帝曾经号召群臣募集军饷,可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一心守财,沉默不语,没有捐出一两银子,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人愿意捐钱,崇祯心拔凉拔凉的,明朝的灭亡实属必然。
明朝陕西三边都总督孙传庭在崇祯的催促下,率领10万大军迎战李自成的农民军,可是却被李自成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只得退守潼关,农民军击败孙传庭,让明朝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孙传庭也最终战死沙场。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是嘉鱼人士,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的儿子,1624年,骆养被提拔为锦衣卫百户,之后荣升左都督,从此负责统领锦衣卫,此人手段毒辣,敢杀敢拼,特别爱用刑具敲碎囚犯的牙齿,正因为办事效率高,所以皇帝从未怀疑过他的忠心。
当时,骆养正在天津治理军队,接到皇帝征召,骆养表示“昨年京师瘟疫大作 ,死亡枕藉,十室九空 ,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然而崇祯命令骆养火速回京,以免李自成趁虚而入。
京城瘟疫盛行,死者数不胜数,横尸街头无人收敛,明朝军队死伤过半,剩余将士士气低落,根本没有任何的战斗力,京城的3万战马死得只剩1000多匹,面对这种境况,骆养也不愿抵抗,选择在家躲避、隔岸观火,最终在李自成进京后率众投降,骆养捐了3万两银子,由此被囚禁起来。
不过骆养运气很好,被囚禁期间大清入关,李自成当了42天的霸王就被驱赶下台,大清入驻北京,骆养被重新提拔成为大清第一位总督:天津总督。
剩余的锦衣卫中有的和骆养一样,投靠了清廷,如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都投降了清廷,并在清廷任职。
有的因李自成军追赃不缴而被打死。如西司房提督孙光,西司房堂上指挥刘应袭、马国瑊、齐昌国,北镇抚司理刑指挥梁清宏,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洲等,在李自成军追赃行动中被拷打至死。
有的逃走,如北镇抚司掌刑指挥吴邦辅,在北京城破后逃往南京。天津总督锦衣卫指挥使佥事王世德在北京城攻破之后逃往了江南,死前留下了留下《崇祯遗录》,对崇祯大力粉饰,试图为朝廷开脱,不过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公平自在人心。
有的拱卫南明小朝廷,如广东都指挥使马吉翔。他先后拥立隆武帝、永历帝,成为锦衣卫指挥使。1657年转职为大学士,后来更是晋升为内阁首辅。马吉翔由此创造了一项纪录:他是大明300年唯一以锦衣卫身份成为内阁首辅的大臣
唯一一位忠贞的干将竟然是李若琏,他带领数名忠贞的锦衣卫誓死捍卫明朝最后一点尊严,爬上墙头攻击李自成部队,但是因为人数较少,最终寡不敌众,李若琏身穿飞鱼服自尽身亡。李若琏死前曾经写下绝命词“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最终,崇祯看着满目疮痍的河山,原本还想抵抗,可身边的太监却催促他“王朝要灭亡了,赶紧走吧”,如同乞丐一般的崇祯走到了煤山,最终自挂东南枝,明朝灭亡了。
清廷入关后,收编了锦衣卫,锦衣卫的官名等一律沿用,只是取消了侦缉、监狱的职能,变成了皇帝的仪仗队。一年后,清廷将锦衣卫改名为“銮仪卫”。从此,在明朝存在了近300年的锦衣卫从历史长河里永远消失了。
结语:
锦衣卫只是一个特务机构和皇室警卫队,并不善于作战,也非特种部队。崇祯时的锦衣卫早已不复当年的繁盛,战斗力极弱,除了像李若琏一样的勇士誓死追随明朝外,其余的锦衣卫都选择冷眼旁观,明朝灭亡也理所当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