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国力都已经日益渐下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打仗
时间:2021-06-04 11:47:44 阅读:(181)
你真的了解诸葛亮打仗吗?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前言
公元221年,刘备举倾国之力大举发吴。孙权派出陆逊迎敌,陆逊持续退守等待时机,在夷陵之地火烧刘备八百里连营。结果大家也知道,刘备临终把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而刘禅格温和并且对诸葛亮信任有加,所以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在国内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商业,精心练兵,徐图北伐。
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
在夷陵之战刘备兵败而身亡的时期,诸葛亮临危受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以后蜀国便进入了长达十一年的诸葛亮执政时期。那我们后人一直评判着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认为徒劳无功,毫无建树,当时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没有什么实质的战争果实。那聪明于诸葛亮为何在国力日渐削弱的情况下依然热衷北伐?而后期的姜维也是热衷北伐甚至更甚于诸葛亮。诸葛亮执意北伐主要分为内外两大原因。
(托孤于诸葛亮)
内部原因中是因为蜀国虽然经过夷陵之战之后,国力下降而且大将所剩无多。但诸葛亮在此后平定南中。安抚南蛮,大力发展蜀锦商业,加上近几年益州粮草丰收,并无天害。而且诸葛亮的政治目标就是志在北定中原,使蜀国立于不败之地。诸葛孔明当年的《隆中对》仅是凭一个的当时的思维便对天下大势进行得预测和规划,而期间也实现了一个个目的,直到跨有荆益。局势逐渐稳定,而且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构思的内平西南,外和吴国;也逐渐实现,但有一点的是跨有荆、益,荆州最后被孙权夺走了,那么蜀国只有益州之地,倘若还要继续完成隆中对里面的策划布局,就要改变思路,从跨有荆、益,改变为跨有凉、益。而凉就是益州北方的凉州,所以诸葛亮在以后每次的北伐目标中实际要掌握的劳动成果就是凉州。
内忧外患中的蜀国
蜀国内部原因的第二点就是内部的矛盾。这确实是蜀国的致命伤,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蜀国有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三大集团。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世时,蜀汉政权内部看起来一团和气,因为无论那个集团都是尊重诸葛亮和刘备的,实际上则是暗流涌动。而内部不团结,就无法保证国家的安定。若魏国离间蜀国内部,那边会使蜀国得到崩塌的创伤。
但诸葛亮想出的办法就北伐,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在之前的国家局势下,得出的结论是攘外必先安内。而我觉得诸葛亮的方法才是巧妙,以外战止内乱,如果国家处于北伐的情况下,那么蜀内将士虽各怀鬼胎,也会一心完成北伐大业,而无心思顾全其他。后面由于战争的无果,让蜀汉陷入了更大的危机,无兵无将、内忧外愤。让蜀国主张休养生息的人更加厌战,但蜀国之地有何?魏国之地何多?若论发展,无以为机。要知道三国中蜀国是人口最少的,只有益州一地。而外面的两个国家中魏国国土广袤,吴国有占有海域。唯有蜀国,虽然战略地理很好,但是因为没有人口,导致农业也不发达,所以诸葛亮其实每次北伐都会将北方人士强迁至蜀国境内,虽有蜀锦,但是各国若严令购买蜀锦呢?所以说蜀国的经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靠发展肯定是发展不过别的国家的,而且后期无人,怎么发展吗?蜀国的内部矛盾是很严重的问题,那么诸葛亮的做法有效吗?有效的,不然蜀国后期也不会安然这么长时间,只会灭亡的更快。
(武侯诸葛亮剧照)
外部局势有利于蜀国
外部是因为蜀国大败而龟居西南,所以此时魏国是不愿意也不好去进攻蜀国的,因为进攻蜀国天道险阻,并且蜀国有诸葛亮镇守,进攻蜀国只是徒劳浪费罢了,在诸葛亮出祁山之前首先看一下曹魏的布局,首先我们要知道曹魏在曹丕时期开始大肆的任用宗亲,但曹丕时代宗亲之中有能力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夏侯渊、曹真等。而到曹叡主政依然是任用宗亲,但此时的宗亲和老将中有能力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曹叡在对峙吴蜀的布防中,其安西将军夏侯楙镇守长安作为西部战场主将,司马懿镇守宛城作为中部战场主将,(司马懿主管中路战场这点,首先是曹魏的宗室中实在没啥有经验有能力的人了,其次也突显了对司马懿的信任,但又不完全信任,因为中原地区受魏国控属已久,让司马懿驻守中路而非东西两路也是对他的防范,司马懿如果在中路战场中有什么歪心思,那么洛阳城内的曹真会马上出来取而代之。)曹休镇守合肥作为东路主将,曹真守卫京师洛阳。
我们先看西路的夏侯楙,此人无勇无谋,贪财好色,不能算一个好将军,但他是大将军夏侯惇的二儿子,所谓根正苗红加上无人可用,而且经过夷陵战争之后,蜀国国力大减且有名的将军逐渐凋零,五虎将中只有老将军赵云健在,所以曹魏对蜀国起了轻视之心,其这个时候的主要目标就变成了抑制吴国的发展,所以将老将曹真派到东路战场,没实力的夏侯楙在西路,因为曹魏对蜀国的轻视,这个时候正是诸葛亮出祁山的最好时机。
(曹叡剧照)
吴蜀再次合作共御魏国
而此时的吴国肯定是也不会去攻打蜀国的,因为吴国蜀国的重修于好,他们两个要一起对抗魏国。因为吴国偷袭蜀国而引来蜀国的复仇,虽然吴国成功抵御了蜀国的竞争并且保住了荆州这块战略果实,但吴国还是万万不敢与蜀国撕破脸的,因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只要有一个不在,那么另一个定然会遭受魏国的强烈猛攻所以在内部实力已经恢复而且为了稳定局势,外部魏国的松懈和吴国的紧密合作下,诸葛亮便在上呈《出师表》后发起了北伐大战。分析了益州之地不可长存,我们应该勿忘先帝遗愿,今日已经是上好的时机,我要去出兵打仗了,让刘禅在成都好好学习,做一个国主该做的事情。其实《出师表》作为诸葛亮亲书的文章,其内很多话都表露了诸葛亮誓死北伐的决心和理由。
而诸葛亮进军第一次或者说数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占领陇西四郡地区切断凉州与司隶的联系,而后定凉州,凉州有好马勇兵可以支撑蜀国的国力。如此蜀国占据西部地区居高临下以攻司隶地区,其尚未可知,但是终究是成了空谈。这里说一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此法可行吗?且不谈,就说你拿下长安之后又有什么用呢,中路司马懿必然会前来救援,此时蜀国国力尚未恢复,拿下长安也无兵可守,所以此法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数次北伐失败之根本
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以赵云、邓艾为疑军佯攻郿县,自己亲率主力直插陇西,而此时曹魏的援军也已经到来。此时曹魏军有渭水道和陇山道两路可以支援到陇西,其中渭水道不适合大军行军,所以曹魏支援必然走陇山道,而街亭就是陇山道的门户,此时只要守好街亭,待诸葛亮大军蚕食掉陇西四郡再依城而守,就算曹魏大军赶来也无可奈何,所以守好街亭就是重中之重,守好街亭便可得陇西四郡以及凉州地区,到时候蜀国再逐步发展,便可还于旧都也未可知。但是就是这么重要的街亭,结果大家也知道,马谡大意失街亭,可惜一路筹谋功亏一窥,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机会,就这样断送。此后曹魏以司马懿镇守西路,蜀国再想前进难上加难了。而这就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能力出众了,老奸巨猾司马懿遇到诸葛亮大多时候执行的策略就是坚壁清野,据守营地待诸葛亮粮草用尽自会退兵。
(司马懿不敌诸葛亮)
而第四次北出祁山,在公元231年春天,此时魏国能派出的大将只有司马懿,便让司马懿督促西路军师。司马懿到后一路尾随诸葛亮从上邽直到卤城却不敢发起主动进攻。由着诸葛亮在魏国的地盘上东游西逛,这一味避战的行为引起了众将的不满,张郃就曾对司马懿说:我们老跟着人家跑,又不开战,这不是白白的让将士们失望吗?如今祁山堡并未陷落,我们应该分兵包抄,截断蜀军的后路。但司马懿却拒不采纳,纵使祁山堡的驻守将领多次来求救,司马懿也不准。
畏蜀如虎的司马懿也是在这时候开始流传起来,但司马懿哪里是畏惧蜀国啊,他畏惧的只是诸葛亮一人。但司马懿的这种战略也没错,毕竟蜀军粮草运输不畅,而魏军无后顾之忧,以持久战逼退诸葛亮是最稳妥的方法。而六月时候,陇西各地连下暴雨,诸葛亮怕影响粮草运输,便专门写信给李严,在心中诸葛亮提到了下一步的战略规划。即上策断绝司马懿的退路,攻占陇西地区。中策与司马懿继续相持,而这需要看李严是否可以及时输送粮草。
下策便是安全撤回汉中。李严看到信件后因为害怕运粮过慢而向刘禅进言退兵,并且告知诸葛亮建议撤军,诸葛亮怀着不舍的心情无奈引军南归。司马懿见诸葛亮撤退,霎时间来了兴致,于是让张郃带兵追击。张郃不想去,反驳道,诸葛亮定然会安排伏兵。但司马懿用军令强迫张郃追击,最后张郃追击未果,受伤病逝。在这件事上,司马懿明显动机不纯。而诸葛亮回到汉中后,发现事实上李严完全有时间将粮草运往前线,就因为害怕背锅而主张罢兵,又一次离胜利果实不远之再次撤退,诸葛亮心急如火经过调查,将李严贬为庶人。但李严被贬后也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报复,在被贬之后依然过着家仆有一百多人的日子。而其子也正常在朝廷为官,这里不得不说诸葛亮高尚的人格品质。
结语
综合来说,蜀国在当时的国家局势以及出于内部的考虑再加上诸葛亮自身个人的政治目标,可以出兵并且有出兵的理由。但出兵北伐的结果不容乐观,导致以后来的评判来说当时的抉择的话,成王败寇就是这样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