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与朱棣是如何接洽上的?李景隆真的暗通朱棣了吗?
时间:2021-06-09 13:52:53 阅读:(114)
对李景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星空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背上反贼的罪名,一路腥风血雨厮杀而来,朱棣自尸山血海中站立起来,最终以靖难的名义将侄子朱允炆赶下王座。这其中少不了“名将”李景隆的帮助,他是靖难之役前期负责镇压朱棣的将领。
历史上普遍对李景隆的评价,是将他冠以“军事白痴”的称号,毕竟在一次次实力悬殊的战役中,朱棣以弱胜强,李景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神助攻的角色。
1、择将出征
明太祖朱元璋心狠手辣,做事做绝,杀戮功臣埋下的恶果让后代朱允炆尝到了苦头,很多大将要么年老体衰,要么死于朱元璋的刀剑下,朱允炆很难找出对抗朱棣的人。此时最称心如意的人选,莫非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善于防守,即便如此,他还是成了朱棣的掌中之物,中秋之夜,朱棣偷袭耿炳文的军队,势如破竹,旗开得胜。一代老将从此落寞,后人蔡东藩著书评价耿炳文道:
“炳文系偏将才,非大帅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见。”
2、耿炳文的失败,让李景隆登上历史舞台
适合的人选只有李景隆了!俗话说,将门无虎子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父亲李文忠,十九岁成为诸将之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而其子李景隆,却丝毫没有继承父辈的优秀传统,朱棣听闻李景隆上任统帅,与众人哄堂大笑道:
“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朱棣虽然看不起李景隆,但他不能看不起李景隆的60万大军!短暂的喜悦后,朱棣缜密地着手部署兵力,而彼时李景隆恃才傲物,他相貌堂堂,出身不凡,和朱允炆一同长大,依托父辈的创造的优渥条件,从小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3、李景隆完全低估了朱棣的手段
而朱棣像野草一样,自军营里生长,从小跟着李文忠混迹于沙场之中,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对他而言只不过是家常便饭。在这之中,朱棣默默积累名将们打仗的经验,事实证明,吃过苦的人更为坚韧。
李景隆这个头脑简单且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辈子都体会不到朱棣的内心。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朱棣只能破罐子破摔,从起兵的那一刻,他就没有回头路了。造反的每一天对他而言都是煎熬,他必须如履薄冰,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浩浩荡荡50万大军直攻北平城,绕开了朱棣的主力,看似聪明的举动,却被反将一军。朱棣两面夹击,但李景隆并未及时撤离,大将军瞿能准确地判断出,这是朱棣没有办法的办法,只为争取时间,瞿能马上告诉李景隆,现在是进攻的好时机!
然而李景隆的行为让人大跌眼镜,他下令阻止了瞿能的军队行动,这就好比,饭给你喂到嘴边,你却不吃。历史上记载,“景隆忌之”,意在不想功劳被瞿能父子所抢。
这一私心,导致南军大败,毫无担当的李景隆连夜快马加鞭向南逃去,连自己的士兵都不管不顾了,攻城的军队失去将领,全线溃败。
4、为什么说他暗通朱棣
逃跑是明智之举,可以保存主力,然而这里的六十万大军,李景隆说抛弃就抛弃,独身一人丢兵弃马逃回德州,兵马粮草全部白送给朱棣,这一举动迅速扩充了北军的阵容。
李景隆大败两次,一直在耿炳文李景隆手下的盛庸全盘接手,事实证明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即使他拥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也无力回天了,消灭朱棣的最佳时机已经被李景隆错过了,朱棣南下称王已是大势。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景隆以无耻的方式苟活在易主的朝堂上,他不以为耻反以为傲,在朱棣的统治下,居功自傲,后遭人弹劾,被削爵圈禁。
如果李景隆本来就是细作,那么他的种种行为就是一部高级间谍史,如此分析,他也足够聪明,若是胜了朱棣,按照建文帝的格,凯旋之日就是他李景隆抄家灭族之时。如果他不是细作,那只能说:
“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