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差别有多大?
时间:2021-06-23 15:18:31 阅读:(324)
清朝是一个对等级规格十分严格的朝代,统治者对于宗室爵位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划分,将其分为十二种等级。最高等级的是和硕亲王,第二等级的则是多罗郡王,之后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依次排列,构成了完善的清朝宗室爵位。
在上期,我们介绍了清朝公主、郡主、格格的划分与差别。而在这一期,我们将介绍的是亲王与郡王的差别。在清朝,只有亲王和郡王才能够有资格被称之为王爷,那么为什么郡王的地位没有亲王高,甚至郡王的俸禄,都没有亲王长子的俸禄高呢?由于明朝的统治者将皇子封为藩王,散布在各地,导致了权力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在国家动荡之时造成动乱。因此,清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并没有将皇子分发在全国各地,而是将其统一居住在京城。
自从西晋开始,王爵便被分为了亲王以及郡王两种等级,这二者有何区别呢?一般来说,除了皇太子之外,皇帝的其他儿子都可以被封之为亲王后代但是清朝初期,大部分的亲王都是由于军功受封。尤其军功特别突出的,他可以被封之为“铁帽子王”。这就意味着他的爵位是世袭的,可以传袭给长子。
为了避免爵位过多所产生的混乱,当对亲王的爵位进行传承时,清朝统治者要求在传承的时候需要降一等级。比方说,父亲是亲王,儿子在继承父亲爵位时,则需要降一等级,变为郡王,这就避免了爵位的泛滥。在清朝有六大亲王,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时期的礼亲王代善,皇太极时期的睿亲王多尔衮,顺治时期的安亲王岳东,康熙时期的康亲王杰书,雍正时期的遗怡亲王胤祥,咸丰至光绪时期的恭亲王奕。
由此可见,在清朝时期,亲王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与此进行对比,郡王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则非常小,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正因为如此,郡王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而亲王则处于权力中心。随之产生的,亲王与郡王之间的俸禄,也有很大的差别。
清朝时期,统治者发给官员的俸禄,主要为两种,分别为俸银以及禄米。自从顺治元年开始,便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宗氏爵位,他们的俸禄也有所差别。比方说,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俸银一万两,禄米五千斛;而亲王的长子给六千两俸银,六千斛禄米;郡王每年的俸银为五千两,而禄米为五千斛。
显而易见,亲王的俸银是郡王俸银的2倍,就算是亲王的儿子,他的俸禄还要比郡王高一些,这二者的地位有着鲜明的差距。那么郡王怎样才能成为亲王呢?清朝是从马背上打下的江山,因此,如果郡王想要成为亲王,那他一定要立下功勋,这样才有资格。
而且,他必须要得到皇帝的赏识与喜爱,如果皇帝不欣赏你,即便你立下多大的功劳,那他也不会将其封之为亲王。毕竟,亲王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皇帝并不会十分随意的授封。只能说郡王变成亲王的道路,长路漫漫。
综合来说,在古代那种君权至上的时代,无论你是亲王还是郡王,最重要的是得到帝王的信任和重用。当然亲王和郡王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管是俸禄还是地位。就拿晚清来说,出现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王爷,恭亲王奕訢,在朝廷担任核心机构的重要官职,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而且郡王要向往上爬还是很难的,12位铁帽子王,就只有两位是郡王,可见不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