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科场案是怎么回事?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时间:2021-07-15 11:14:44 阅读:(171)
对戊午科场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星空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科举制是古代选取官员的考试制度,许多人寒窗苦读十年,就只为了今朝能够中榜,这也被称为是古代最公正的考试制度,但不论是任何制度,都总是会有人做偷鸡摸狗之事,在这个清水当中混入一点墨水,使整条河流都因此有了污点。
对于这些考生来说,科举考试就是他们改变人生轨迹的重大事件,这意味着他们是否能飞黄腾达,这些人有的是贫寒弟子,这场考试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在古代那样封建的大环境中,阶级差异严重,贫苦人家就指望着这场考试翻身。
所以每年的科举考试,就像是如今的高考一样,受到全国人的重视。一旦出现舞弊现象就是不得了的事,在清朝时就曾出现过一场大案,也就是1858年的戊午科场大案。
这一年也就是咸丰八年,所有考生在放榜这一天都围在顺天府前查看排名,乌压压的一片人,他们的眼神中都透露出对于自己能够中榜的期待与渴望。
他们都十分紧张的查看着榜单,结果却在榜单上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也就是中榜的第七名,戏子平龄。
他们对此为什么会感到讶异?也许这就是人家努力出来的结果。但其实令他们惊讶的原因不是这个,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就决定了他不应该得这么高的排名。
古代是封建社会,到清朝时也依然如此,等级制度森严,社会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阶级差异,而他们是存在一条鄙视链的,戏子恰好就位于鄙视链的末端。
平龄不是汉族人,是满旗人,他还是有一点名气的,因为他是戏剧院的常客,本来就很喜欢听戏曲,很多人都在戏剧院见过他,而且有时候他还会登台演出,唱两嗓子,既然都能够表演了,那么他的技艺肯定是已经达到了专业演出的水平。
但是根据当时的规定,别说中榜了,他这样的身份是都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所以这让学子们感到十分奇怪。当时顺天府所在地就是清朝的首都,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在这样的地方新闻是发酵的很快的,所以这件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全城,让许多人都感到十分愤怒,认为这里面一定有黑幕。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官员就已经不能坐视不管了,在这件事情已经发展到第20天的时候,群情依然高涨,所以有一名御史就把这件事情上报了朝廷。他给咸丰帝上奏说明了这里的情况,还专门提到了平龄,说他的卷子与誉抄以后的卷子在很多地方都不一样。
当时的科举制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与改卷的官员串通好,所以才决定先用东西把考生的名字给糊住,然后由官员用红笔重新抄录一份一模一样的卷子,再送去批改,以此保证公平。
但是平龄的两份卷子居然不同,这里面一定有猫腻。看到这样的上奏,咸丰帝非常愤怒,当时的他上位时,清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所以他一直都想把自己的江山整治好,结果居然出现了这么恶劣的事情。
咸丰帝立马下旨要求成立专案组去调查这个事情,他们抓住了平龄,他说自己只是客串,并不算是职业的戏子,所以可以参加考试,但是对于两份卷子不一样的事情,他却不肯开口。
但是平龄原来的卷子不仅有很多错句,而且还有23处错别字,可新卷子被改了7处,问了主考官,说是错的很奇怪,以为是誉抄时错了。
于是这个事情就一直被调查下去,没想到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平龄的事情只是一个开端,最后发现居然有50多名考生的卷子都有嫌疑。
事情的严重远远超过了咸丰帝的想象,所以他下旨把所有考官暂时革职,在调查之下,又有两个案子浮出了水面。
一个是主考官柏葰受感情深厚的仆人浦安的委托,将罗鸿绎的考卷与其他考生的换了,不过柏葰只是出于情谊,没有拿任何好处。
另一个是发现副主考官程庭桂在考场中烧条子,那时作弊都是给委托的考官一个条子,有可能是因为程庭桂记不住那么多名字,于是就带进了考场。
虽然这些递条子的人都没有中举,但是这件事情伤了许多苦读学子的心,他们努力了这么多年,却被别人一句话就调换了人生,令人寒心。
最后咸丰帝决定把程庭桂革职,投入监狱,对于柏葰,虽然他非常贤能,皇帝也舍不得,但是为了安抚民心,最终还是下旨斩立决。
这种事情会发生,也体现了清朝这时的官僚风气已经烂到了什么程度,从选官就开始有问题,出来的官员又能多好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