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前,为何要把箭放在粪池里?
时间:2021-07-16 13:41:04 阅读:(282)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合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合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合右膝,薨。”
诸葛亮再次由祁山出兵,明帝下诏命张郃统领诸将西至略阳,诸葛亮退回,张郃追至木门,与蜀军交战,一只飞来的箭矢击中了张郃右膝,致其死。
历史上张郃并非无名小卒,作为魏国名将他追随枭雄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堂堂的征西车骑将军为何只是被流矢击中了膝盖就一命呜呼了呢?
一、真实的古代战争
冷兵器时代包括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主要阶段,一直持续到公元10世纪火药被应用到战争中。从青铜时代开始,战争不再使用原始的木、石作为投掷物来致人死伤,人们以铜、铁等金属打造刀叉剑戟,以锋利的刀刃刺伤敌人取其命。
纵观整个冷兵器时代,战争多以集团布阵、短兵相接的白刃厮杀的形式进行。但是有一种兵器却可以不用与敌人直接接触便可形成杀伤,在火药没有被发明的时代,箭可以在有效保护己方的前提下远距离向敌方阵地进行攻击。
弓箭最初本来是用于狩猎而发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弓箭由狩猎工具过渡为作战的兵器,在古代大型的战争现场总会有弓箭的出现。
作为远距离攻击武器,他的适应很强,可以应对各种战场环境,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弓箭始终没有真正推出历史舞台,只不过是改进了材料或形状,使其更快更锋利更具杀伤力而已。
东汉时期为了进一步增加弓箭的杀伤力而耿恭创造地将箭镞浸泡在毒液中,这样就形成了毒箭。《三国演义》中关羽攻打樊城,被曹仁的弓箭手射中了手臂,由于箭上有毒,而且已经渗入骨髓,使得关羽右臂几乎不能动,这才请华佗刮骨疗伤。
二、箭镞涂毒增加杀伤
既然毒箭的威力这么大,为什么古代战场没有大规模使用毒箭呢?
而古代毒箭上的毒物来源只有三种。一种是矿物质累毒物,主要指的是砒霜。但是由于古人并没有掌握制备砒霜的技术,所以砒霜主要以人工开采为主,而还有砒霜的矿储量本身就少,且通常与别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开采难度可见一斑。
另一种矿物质毒物就是水银,水银中毒为慢中毒,如果要毒死敌人那就需要很大的剂量,而且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估计还没等敌人中毒身亡,人家已经近身将你杀了。
第二种是蛇毒,蛇毒虽然毒强,但是需要低温保存,在没有冰箱等冷藏工具的古代很容易变质失效,所以不具备战场实用。
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数量巨大,加上战斗频繁,于是箭的数量就消耗很大。如果以涂抹砒霜的方式来增加杀伤力,价比显然不高,而且成本巨大,另外实际也没有那么多砒霜用来给箭涂毒。
比如,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就做了这样的记录“每名应给弓箭者,弓一张,箭三十枝。”也就是说一个弓箭手就配备了三十枝箭。根据记载:步军杀手队中长枪手两名、大棒两名,枪手和大棒手均兼弓箭手,也就是说一队中就有四名弓箭手。三队为一旗,三旗为一局,共一百一十二人。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一个弓箭手配30枝箭,一局112人有36个为弓箭手,也就是说大约一百人的队伍就需要一千枝箭。
古代战场动辄几十万大军,以十万人来计算的话,也需要一百万枝箭,去哪能找来这么多箭,更何况战场上箭的需求量很大,使得毒箭造价太高,所以这么多箭都涂毒显然不可能。
三、“金汁”的威力
于是,聪明的古人想到了第三种毒物——“金汁”,那究竟“金汁”为何物?它又为何能用做毒物?
“金汁”曾经在《延禧攻略》这部电视剧中出现过,佘诗曼扮演的娴妃利用它除掉了自己的竞争对手高贵妃,其中太医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只是铁水烫伤,只需及时敷药医治,便不会伤及命,但在铁水中加入金汁,便可导致伤口感染发炎,最终必死无疑。”
可见被几百摄氏度的铁水烫伤的杀伤力不够大,如果加上“金汁”则必死无疑,看“金汁”的威力有多大了。
那么究竟“金汁”到底为何物呢?听起来名字这么高大上,其实它就是粪水。古代战争中一出兵就是十万大军,你想想十万士兵加上战马要吃喝拉撒,最不缺的就是粪水,只要在日常行军时注意收集,应该不会缺少。
那为何粪水能被当做毒物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粪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当箭矢射中敌人形成伤口,就很容易被箭镞上的细菌所感染,而古代没有抗生素,一旦伤口感染很可能丧命。所以说大将军张郃是死于被箭射中后未及时消毒导致伤口感染。
所以,这就相当于是一种生化武器,大大地提高了弓箭攻击的致死率。否则你想想,古代士兵得有多准才能几百米远外射箭命中敌人要害。如果没有“金汁”的帮助,如果要靠准度杀那么多敌人恐怕每个弓箭手都被训练成神箭手了。
小结:
从上述的故事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有多高。虽然他们不知道微生物和细菌,也看不到它们的存在,也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作为辅助工具,但是他们通过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巧妙地将他们的特点运用到生活中,这一点着实让我们现代人佩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