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对皇子的教育当中 清朝为什么是最重视最严格的
时间:2021-07-19 11:11:27 阅读:(447)
今天星空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皇子教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教育一直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自秦朝以来,各种学派一方面游说各国,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使传承不断。
而古代士大夫阶层对子弟教育更为严格,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接受良好教育就是这一切抱负的前提条件。上行下效后逐步引发整个社会的效仿,至明清更是产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而作为统治阶层的王公贵族便更是如此,从先秦开始,各列国对继承人的教育就十分丰富,到了汉代,对皇族的教育已经拥有成文体系。但以上现象多数只在汉族内部盛行,少数民族中少有效仿,尤其是与汉族长期对峙中的草原民族。
例如由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便是如此,大部分继承人都不懂汉语,元史中引用的继位文书几乎是口语化文字。清代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然而它是由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清代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可谓中国历史之最,甚至超过之前历朝历代。
一、清代皇子教育之严,为历代之最
赵翼为清盛时期的名臣,曾入军机处宫中当值,亲眼看到清代皇族教育的严苛,几乎大大超过普通百姓。他在《檐曝杂记》中记录,清廷皇族内部对子弟教育十分严格,比之前代明朝的应付差事,几乎已经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他曾经在皇宫中参加夜间值班,当时只是凌晨时分,官员中没有一人到来,黑暗中只有几个内务值守的人往来穿梭。他自己也晕晕乎乎,靠着根柱子打盹,这时看见隆宗门有一点点白光,原来这时皇子已经进入书房上早课了。
赵翼极为惊讶,他认为只有自己这种穷人无所凭借,只能依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早起读书,而这些金尊玉贵的皇子们竟然能够持之以恒,每天如此努力读书。
他感慨道,如此刻苦,怎么会没有成果?文字当然会深刻,弓马当然娴熟。难怪清朝皇帝子孙文书双全,各种历史和见解了然于胸。
这些皇子们的课业是相当繁重的,据相关记载,皇子们长到5-6岁就要开蒙,每天凌晨4点就要去上书房读书,没有寒暑假之分,只在新年、中秋、端午、生辰等特殊时候回放假。
除了学习满文以外,还要学习汉文和蒙文,也就是说,清代的皇子们都会至少两门外语。除了文化学习,体育也不能松懈,下午还有骑射的练习和比赛。
因为皇子们身份特殊,是帝国的未来继承人,所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防止师傅们顾忌身份而降低水准,皇帝对于师傅们都十分尊重,雍正帝曾经让皇子们对老师张廷玉和鄂尔泰行礼拜见,并不准这两人躬身还礼,这样树立了老师的绝对权威。
为何满族建立的清朝会如此重视子弟教育呢?若要对这种现象一探究竟,首先要从清朝立国之处谈起。
二、开创者吸纳汉文化,奠定重学基础
清廷在入关之前称后金,奠基时期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征战沙场,却都十分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努尔哈赤本人早年同明帝国关系密切,浸染汉族文化,也认同教育。
例如在《清太祖实录》中就曾记载努尔哈赤曾经训示子孙,“后代子孙,当世守孝悌之道”。同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是满文的创制和改进者,在他们的倡导之下,开创了八旗学堂,推广本民族的教育,也开创了皇帝亲身教育子孙的传统和惯例。
《满文老档》中就有记载,曾经在努尔哈赤发迹之前还是建州女真贝勒的时代,他就延揽绍兴人龚正陆作为师傅/教师。虽然此人的学问并不足以称道,但是他因为长期在辽东地区经商,通晓汉、满、蒙三族语言,相较于那些只会汉文的士大夫而言,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并且眼界宽广,也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士人那么多陈腐观念。
据朝鲜《李朝实录》所载,努尔哈赤对此人十分优待,不仅信任他委以重命,令其掌管与大明朝鲜等国的往来文书,还让他教自己儿子们读书学习,接受汉文化的熏陶。
而皇太极就是他的学生之一,也是诸多兄弟中唯一能通读汉文的。他继位后不久就将学习汉族定为国策。不仅仿照汉族修建孔庙,还和大明一样开始科举取士,在八旗设定官学,并任用一些汉人执教。
为了让那些习惯弓马生涯的八旗子弟学习文化,皇太极还颁布了“劝学令”,命令贵族中8-15岁的后代入学读书,相当于现代的义务教育阶段。
三、秘密建储,教育引导良竞争
康熙是清代早期开启盛世的皇帝,著名的九子夺嫡就出于他统治后期。由于康熙统治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乾隆帝可与之相争,所以困扰他最大的就是皇位的继承问题。
由于当时立国时间不久,相关制度还不健全,他受汉文化长期影响下,曾经试图仿效汉族的立储制度,但在两次立废太子后,他被迫放弃了照搬汉族立嫡立长的方法,而是将这个问题长期搁置,闭口不提。
直到他临死之前,才定下了最终的继承人。于是亲身经历过立储之争的雍正帝继位后, 为了避免出现皇族内部的血腥内斗,在雍正元年定下秘密建储的政策:将继承人的名字封存在匣子里,并将该匣子放置在皇帝御书房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
之后还有一道密旨,放在内务府中,一旦皇帝驾崩后,群臣就依照这两处的圣旨指定继承人,准备登基事宜。
秘密建储制度原本用意是为了防止争夺继承权而出现血腥事件,但客观上令诸位皇子摒弃了嫡长子的先天优势,使他们在表面上拥有同等竞争的权利,客观上也有利于这些能够得到最优秀教育条件的皇族们发展出更强的竞争力和各方面的素养,有利于通过扩大竞争面,提高继承人的整体素质。
比如乾隆皇帝,他就不是嫡长子,但是因为自身各方面素质优秀,被立为皇储,提高皇帝本人治国理政的水平,这从根本上有利于统治水平的提高,间接也有利于清廷各方面的发展。
对于有继承权的皇子们而言,他们想要在继承战争中胜出,所依靠的不单单是血缘和武力,教育和学习成为他们迈向更高顶点的阶梯。如果说从努尔哈赤到康熙他们都从上到下推动和鼓励皇子们学习,那么从此之后,皇子们自己就是在主动学习,给自己加压。
结语
从现有史料来看,清廷对皇子教育如此重视,成果是非常丰厚的。以康熙皇帝本人来看,他思维开阔知识丰富为一时之冠。不仅与诸多西洋传教士有所交往,并对代数、几何甚至天文学都涉猎广泛,不同于清后期皇族的保守之风,他对外来新事物接受十分主动。
但清廷在教育中也十分重视平衡满汉文化比例,如乾隆皇帝在位时八旗子弟汉化明显,有人甚至完全不懂满文满语,于是他便开始注重保持满足传统,“若能熟谙国语,娴习弓马,乃国家创垂令绪,朕所嘉尚实在此而不在彼”。
整体来看,清代所选的帝王,大都属于文武兼备,文通满汉蒙三语者。比起汉族立嫡以长的传统来看,清代皇帝质量优于前代,这与重视皇子教育,也有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