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豆腐的发明者是谁?它又经历过了什么样的变迁?
时间:2021-07-26 10:03:38 阅读:(397)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也当之无愧。下面星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上佳的食品,豆腐很早就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如今,它更是不仅受到中国人喜爱,在外国同样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食品史上的四大发明”之一。
如今,豆腐凭借其便宜的价格和花样繁多的烹饪方式成为了极为常见的一种食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和火药一样都是伴随炼丹产生的副产品。另外,在古代豆腐常常被用来当作清正廉洁的象征,所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就是在颂扬那些生活清贫的人。那么,从炼丹副产品到廉洁的象征,豆腐在我国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关于豆腐的发明,如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按照我国古代通行的说法,豆腐的发明者乃是鼎鼎大名的西汉淮南王刘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热衷于研究诸子百家的学说,为此甚至曾经召集并主持数千宾客完成了巨著《淮南子》的编纂工作。此外,他也时常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气让蛋壳浮空,这甚至被认为是人类对热气球原理的最早实践。
相传,刘安的母亲很爱吃黄豆,但后来因病没法咀嚼,于是刘安便将黄豆磨成了豆粉。不过,豆粉干燥无法入喉,于是他又混入热水将其变为了豆浆。豆浆尽管利于饮用,但没有什么味道,于是刘安又在其中加入了盐卤。结果,豆浆在加热与盐卤的作用下逐渐凝固成形,这种最初的“豆腐”与如今我们所说的豆花应该比较相似。
当然,刘安为满足母亲吃黄豆的爱好而无意中发明豆腐的传说确实有些巧合,不过,也有许多人据此有了另外的推测。一种说法认为,当初刘安召集了大量宾客在门下,其中不乏精通炼丹术的方士,这些人在漫长的炼丹生涯中逐渐总结经验,发现了盐卤与豆浆混合会生成凝固物,且这种产品具有相当高的食用价值。
不管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至少我国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都赞成这种说法。朱熹曾经作诗道:“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而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由此可见,豆腐和淮南王刘安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由于口感丰富且不沾荤腥,豆腐在古代曾经长期被佛教僧人、道教道士作为主要食品,而除了修道之人和普通百姓之外,豆腐的主要客户还包括许多达官显贵。北宋初年陶谷的《清异录》当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称呼豆腐为“小宰羊”,而顿顿本可以吃真正大鱼大肉的高官们之所以吃豆腐,主要是为了营造自己清正廉洁的形象。
之所以利用豆腐来营销自己,很明显是由于这种食材价格低廉、味道清淡甚至微苦,能够忍耐得住寡淡的豆腐,自然可见其清心寡欲、不慕名利。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由于早年间曾经当过和尚、乞丐,因此对便宜的豆腐十分钟爱,甚至当了皇帝后每顿都要有一道豆腐,且要求子孙后代都要坚持吃豆腐,从而忆苦思甜、警醒自己。
不管朱元璋的传说是否真实,曾经教出黄宗羲、陈洪绶等弟子,最终为明朝以身殉国的大儒刘宗周确实酷爱豆腐。尽管一度身居高位,但刘宗周坚持用青菜豆腐磨炼自身,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刘豆腐”。到了清代,诗人胡济苍曾经吟咏道:“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是贫人。”
在他的笔下,豆腐首先是生于磨砺,也就是诞生自磨盘磨出的豆浆;其次,豆腐的制作需要一番苦劳,甚至许多匠人为此起早贪黑。经过繁复的制作过程,最终诞生的豆腐不但口感清淡,还形状方方正正,正如一个淡泊名利而刚正不阿的人。从这首诗来看,豆腐难怪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推崇,被视为清廉的象征。
综上所述,豆腐最初只不过是炼丹者无意间发明的产物,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但价格越来越低、口味越来越好,还被赋予了清廉、方正等文化标签,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作为一种广受欢迎但也十分平凡的食物,豆腐在平凡的外表之下,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