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长平之战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赵括要负主要责任吗?
时间:2021-07-31 12:05:14 阅读:(261)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其中参与人数最多的,莫过于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役中,赵国几乎全军覆没,这也使之后的赵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侵略。下面星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国在这场战役中,创下了史无前例的屠杀,一口气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将士。许多人将赵国的失败归罪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实际上赵括为赵孝成王背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黑锅,而且一背就是几千年。
近期在当时的战场附近出土了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内容告诉我们,赵国离胜利只差了一点点。石碑上说,此地为空仓岭,是白起引诱赵括出击的地方。那么白起为何要引诱赵括出兵呢?赵括为何为一个粮仓就会贸然出兵呢?后文我会慢慢的向大家解释。
秦赵相争实际上是中了韩国的二虎竞食之计。当时韩国有一片土地叫上党。这个上党与韩国本土相隔,一直是一个管辖难题。于是韩国人便选择放弃上党,让它自生自灭。
可上党夹在秦赵之间,当时的秦国实行的是商鞅的法令,使上党人位居归附秦国,所以转投赵国。彼时赵国的国君是赵孝成王,这是一个自视甚高的君主。当得知上党要归赵时,不顾大臣反对,欣然接受。
这也就引得了秦国对赵国的不满,也给予了秦国讨伐赵国的理由。于是在历史上的某一年,秦王派将军王龁率军伐赵,赵国则派上了老将廉颇抵御秦国。
廉颇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对战局有足够的分析。在廉颇眼里,秦军远道而来,粮草匮乏。而且兵至空仓岭,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需按兵不动,秦军自退。
等到秦军撤退之时,再率军追击,必然大获全胜。王龁确实不是廉颇的对手,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国力也支持不住拖延战。
这时的秦昭王使用了一条计策,这是三岁孩子都骗不了的离间计。他派人到赵国传播谣言,说廉颇怯战,不如赵括英勇。而赵孝成王居然连三岁孩子都不如,立马换下廉颇,替上赵括,并严令赵括立即出击,赶走秦军。
秦昭王得知离间计得手,立即起用战神白起,而白起的使命就是引诱赵括出击,寻求机会歼灭赵军。一开始的赵括还是贯彻廉颇的防守战术,可是禁不住赵孝成王的催促,赵括妥协了。空仓岭囤积着秦国的粮草,一举拿下秦军必败。
可是秦军哪有粮草在空仓岭,此时的秦国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被派往了赵国。
他们要的是速战速决,而不是军备竞赛。白起看到赵括主动出击,喜上眉梢,立即定下计策。派一路兵马拦截赵军后路,又加派一路兵马将赵军拦腰截断,最后在空仓岭设伏,阻击赵括。
赵军果然中伏,赵括和他的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包围。其实想想也明白,秦国要有多少人马才能包围四十万大军。别说包围了,就是正面冲锋,要和四十万大军对冲,也不是个小数字。
实际上赵军并没有陷入险境,而赵括也是比较勇猛的将军。赵括在劣势中,多次带领赵军突围,而秦军的防线也几乎守不住向来享有盛名的赵国步兵的冲锋。
可是命运的天平突然向秦国倾斜了,赵括在一次冲锋中中箭牺牲,赵军见主将被杀,丧失了决斗的勇气,最终全军投降。
白起可不是吃素的,四十万赵军投降,如此多的人马如何管理?于是放了一些老弱残兵回去报信,剩余的全部坑杀。从此,赵国丧失了抵御秦国的有生力量,也丧失了逐鹿天下的本钱。
总结:
长平之战的失败,直接使赵国堕落为一个军事弱国。而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赵国缺少一位高瞻远瞩的国君。如果赵军能够贯彻廉颇的防守反击思路,以秦国一国之力,是无法战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的。
赵括在早期还是能正确判断战略态势的,只是他的头上有一位不懂还爱瞎指挥的老大,而这个老大,在关键时刻做了一个错误的抉择,将强大的赵国拖入了无底的深渊,也让赵括背上了千古的耻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