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没能长久发展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时间:2021-08-04 15:24:51 阅读:(234)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葬于高陵。下面星空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世子曹丕听闻这个消息后,当即从邺城赶到洛阳继位丞相与魏王之位。为了尽快的登基称帝,曹丕从东汉末年时期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为了迅速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并稳定政权局势,曹丕笼络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并打击异己势力,同时他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还让忠于曹魏的夏侯惇为大将军,更是联合孟达收复了上庸三郡。在此之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就此登基,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汉室因此而亡。
事实上,早在继位魏王之初,曹丕就出台了两项政策,一项就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他这样做,就是要禁止宦官干政和宦人为官,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而第二项则是采纳了陈群的意见,确立了九品中正制,从而成功的缓和了曹氏与士族之间的关系,并因此取得了士族的支持,这为曹丕登基称帝奠定了基础。在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的权力从地方回归到了中央。不仅如此,曹丕还在称帝后坚持大权独揽,他审理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同时他还剥夺藩王的权力,使得藩王的封地时常变动,同时也没有治理权和兵权,而且藩王的举动还会受到严格监视。可以说,曹丕接连实施数个新政,就是为了杜绝东汉末年宦官掌权,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后来曹丕有了士族的支持,他应该能建立一个稳定的魏国政权才对,但为何曹魏政权在当时并不长久呢?
曹魏政权衰弱得如此快,与士族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士族兴于两汉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同时衰败于唐朝时期。在士族最为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三十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亡,并在此之中出现了八十多个帝王,而这一段时期不过短短三百六十余年,也就是说,几乎每四年多就能够出现一个帝王,每十年就有一次王朝的更迭,正因如此,分裂、政变与改朝换代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士族就是新的封建贵族,他们在地方上拥有大量人口与土地,因此他们有私兵与坞堡,而且随着他们权势的不断积累壮大,他们本能的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在他们头上,毕竟一旦有了这样的政权,这些士族的利益就会大幅度的减少。虽然曹丕与曹叡选择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与士族合作,但也因此让士族逐渐兴盛,导致皇族受到了限制,因此在士族叛乱时,宗亲势单力薄,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更何况在推行九品中正制后,虽然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如此一来,士族力量不断强大,宗亲势力不断减弱,在此消彼长下,这样的政权自然不会是士族的对手,因此即便后来萧家选择重佛教对抗士族,北朝则靠诸个胡人的部落来抗衡士族,但只要士族还是强大的,就不可能建立起两三百年的稳定王朝,正因如此,曹魏政权才会如此快的衰颓。
笔者认为,曹操用“抑豪强,重寒庶”的方式打压了士族,但由于曹丕为了登基而重新重用士族,导致曹魏政权无法长久,实在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