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后期名臣吴潜,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时间:2021-08-05 11:59:57 阅读:(130)
南宋后期是个国难深重的时代,时局混乱,朝政腐败,边疆不稳。这样的乱世孕育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吴潜就是其中一位。下面星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吴潜(1192-1262),字毅夫,号履斋,宁国市云梯乡人。他幼年丧母,被伯父母抚育。他自幼聪颖过人,思维敏锐,禀卓迈,淬砺好学,观群书,过目成诵。他的父辈常教诲他要以济时拯世,立志报国。为求治国之策,吴潜深研《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文学造诣很深,尤善诗词,及加冠之年,已满腹经纶。嘉定十年(1217),赴京会试,登状元,授任承事郎,签镇东郡节度判官。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吴潜任兵部侍郎。当时襄汉防线全面溃败,宋军损失严重,元兵进攻两淮,三川陷没,南宋朝廷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吴潜以兵部侍郎的身份,积极组织义军,连夜渡过长江,进攻蒙古军队。经过艰苦战斗,元兵最终败退,南宋困居得解。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任命吴潜为沿江制置使。吴潜到任后,面对作战船只匮乏的困难,他颁布了《义船法》,采用征集民间船舶充当战舰的做法,很快就征集到5080艘民船,全部投入到东海一代的海防中。同时加强水军的整治和操练,严令水军遇到海盗必须迎头痛击。在“军民联防”奋勇杀敌下,倭寇和高丽海盗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再也组织不起力量危害东海沿线。于是吴潜也成为了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抗倭英雄。
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南宋朝廷再次面临困局。在这艰难的时局中,宋理宗起用主战派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他临危受命,选贤才纳良将,面对元兵的威胁加强战备。逼迫元兵暂时收敛了强烈进攻的嚣张气焰。只可惜后来吴潜遭到当时官居右丞相的贾似道诬陷,用计将吴潜逐出朝廷,贬谪徇州。随后还派心腹刘宗申为徇州知州,在吴潜六十七岁生日的时候,进献毒酒,将吴潜毒杀身亡。吴潜壮志未酬,被奸人诬陷,最终还惨烈去世。一直到宋恭帝之时,才得以平冤昭雪,追复原官,赠封少师。
除此之外,吴潜还是一位出色的水利专家,他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建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而它山堰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吴潜还修建了“吴公塘”、大西坝、北郭、澄浪堰等水利工程。不仅对当地的农业利益极大,同时也表明了吴潜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干。
吴潜还是一位十分出众的诗词作家,例如他其中的一首词《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吴潜说,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双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旧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杜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心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
吴潜说,齐山之下,江水永远滚滚不停,江本岸边,淮山上残阳返照暮霭沉沉,遥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敌人还盘踞其中,勾践范蠡破吴获胜长期准备决非浅近之力,谢安谢玄大破苻坚抓住时机顷刻成功,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
这首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作者回忆十二年前曾登上齐山,那时还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潇洒豪放,看到的是满眼美景。但现在登上齐山,想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多好的风景都无心欣赏了,所以此刻心是空的,山是寂寞的,还感觉有点冷。前辈杜牧当年也曾登上齐山看风景,如果此刻他再次来到这里,看到国家这个样子,也会无心看风景,心情或者都一样郁闷惆怅!
下片写作者在齐山遥望中原抒发感慨。“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四句描写登山远眺之景。“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两句点出金寇盘踞,中原陷落。“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两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与石勒、苻坚政权短命作对比。“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三句,歇拍一问,寄慨深砀,期望效法越王勾践,表达对国事的关心。这首词慷慨而不消沉,悲愤而不衰飒,表现出一种悲壮豪放的风格。
吴潜的词,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如《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除了诗词,吴潜还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奠定了他在南宋文坛,乃至文学史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