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生平如何?为什么会遭到排挤呢?
时间:2021-08-17 13:34:27 阅读:(312)
公元733年,张九龄被唐玄宗李隆基任命为新一任宰相。此前,大唐在姚崇、宋璟、张说等几位著名宰相的相继辅佐下,正走向盛世辉煌的巅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星空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张九龄才华横溢,他的诗文脍炙人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武则天时期,时任宰相张说曾夸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公元707年,张九龄赴京应试,榜上有名,被授与秘书省校书郎,从此步入仕途。后来身为太子的李隆基为招揽人才,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然而被李隆基钦点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能平步青云。公元716年,张九龄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宰相姚崇的不满,辞官归养。
不过辞了官的张九龄并没有闲着,回到家乡,他看到岭南的落后面貌,明白要想富先修路。在上疏朝廷得到批准后,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凿梅关古道。这条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的梅关古道让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张九龄也因为修路有功被召入京,重出官场。
公元721年,张说担任宰相,他对文才出众的张九龄早就寄以厚望,一路提拔,甚至临终前还向李隆基多次力荐。
公元731年,张九龄被擢升为秘书少监。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
公元733年,张九龄出任宰相。
张九龄任宰相期间,曾坚决反对李隆基对三个人的任用,为此不怕触怒龙颜,也不惜黯然离场。
公元735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在平定契丹中立下了战功,李隆基打算提拔他当宰相。张九龄说:“宰相的职位是代替天子处理国事的,不是拿来酬庸功臣的。”李隆基问:“只给他一个名义,不让他做事,可不可以?”张九龄回答说:“不可以。只有名分和官位,不可以随便给人,这是君王的责任。而且,张守珪只不过才击败契丹部落,陛下就擢升他当宰相,如果把奚部落、东突厥全都灭掉,那时候用什么官奖励?”李隆基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张守珪的部将安禄山作战时,仗恃自己勇敢,轻敌冒进,被敌人击败。张守珪上疏奏请斩安禄山,临刑前,珍惜他是一员勇将,下令停刑,押送京师。李隆基下令免除其官位,以平民身份代理现职。
张九龄坚决反对:“安禄山违抗军令,造成严重后果,依照军法,不可不死。而且此人一脸奸相,今天不杀,定有后患。”不过张九龄的理由并未说服李隆基,最终安禄山被赦免。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任内节省开支,紧缩消费,提高士气,充实武库。
李隆基听到后,深为嘉许,打算让他担任尚书,却遭到张九龄的反对:“不可。尚书是古代纳言职位。唐王朝建立以来,只有当过宰相的以及名扬天下、有德行的人才能充任。牛仙客本来是河西战区的一个小职员,突然擢升他到最高职务,恐怕不合规制。”
李隆基退了一步,提出封爵。张九龄依旧反对:“不可。封爵的目的是奖励他人建立功劳,牛仙客作为边防军将领,充实仓库、修理武器是他应尽的职责,并不是功劳。陛下认为他工作勤奋,赏赐他金银绸缎就可以了,分割国土,封他爵位,恐怕不恰当。”
李隆基沉默了许久,没有表态。
第二天,李隆基再次提出给牛仙客封爵位,张九龄仍坚持反对。李隆基暴怒,说:“事事你都要做主?你嫌牛仙客出身卑贱!你有什么高贵门第?”张九龄回答道:“我本是岭南一个孤寒卑贱的小民,不如牛仙客生长在中原之地。可是我服务朝廷,负责撰写皇上诏书,历时多年,牛仙客却是边塞小官,而且目不识丁,如果擢升他当宰相,恐怕不能使人信服。”李林甫退朝后说:“天子用人,还受什么约束!”随后,李隆基封牛仙客当陇西县公,采邑实封三百户人家。
三阻李林甫
李隆基准备擢升李林甫当宰相,征求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的职位非常重要,影响国家之安危。陛下用李林甫当宰相,我恐怕有一天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李隆基不接受。
张九龄的好友兼下属、中书侍郎严挺之向他反映李林甫想提拔的手下萧炅没学问,曾把“伏腊”读成“伏猎”。张九龄于是贬萧炅当岐州州长
李林甫心里对张九龄怨恨至极,他找到一个机会构陷严挺之干涉司法审判,张九龄为严挺之辩白,于是便被扣上了朋党的帽子,从而被罢相。与此同时,李林甫、牛仙客被任命为宰相。
大唐再无张九龄
张九龄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后,再也无人敢犯颜直谏。曾被他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被他力阻的牛仙客遇事不敢裁决,只是唯唯诺诺而已,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而他对李林甫的判断也极为精准,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他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只可惜张九龄的坚持没有换来李隆基的认同,离开了张九龄的辅佐,李隆基驾驶着大唐豪华动车飞速的向下坡道驶去。
公元740年,张九龄去世,终年68岁。在他去世一年后,李隆基将开元年号改为天宝。开元盛世就此落幕。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祀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这就是张九龄,始于才华,终于人品。一生坚持自己刚管理的原则,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仍直言敢谏。也正是这样的张九龄,才让李隆基在他走后只剩一首凉凉,后悔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