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避讳?在明朝“猪”也不叫“猪”?
时间:2021-08-23 13:49:46 阅读:(454)
在古代,人们对皇帝、官长以及尊亲长辈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而要用别的字代替,以示尊敬,这就是所谓的避讳。跟着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探寻。
人类学家弗雷泽曾提出,原始的巫术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以“接触律”为原则的“接触巫术”:巫师可以通过某人接触过的物品对此人施加巫术。大抵也正是顺着这一思路,在原始时期许多民族都产生了关乎名字的避讳。为了不成为被诅咒的对象,人们对被别人直呼其名讳莫如深。
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原始的避讳逐渐发展成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在中国古代,避讳即出现公讳(也称国讳、圣讳)和私讳的分类。私讳简单说来就是个人避家中长者讳。而公讳就是家庭之外的,普遍需要人们遵守的避讳。具体的避讳对象包括帝王讳、贤者讳(诸如孔子之讳)、地方长官讳等等。
就避讳方法而言,最常见的就是改字。诸如在汉代,因为汉高祖名为刘邦,所以汉代的“万邦”都被改为了“万国”。因为汉武帝名为刘彻,西汉知名辩士蒯彻被后人更名为蒯通。此外,空字和缺笔也是较为常见的避讳之法。
二 、明代宽疏的公讳制度
简单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我们再来细说明代的避讳制度 。对于整个大明王朝而言,自上而下都要遵循的避讳自然是避皇帝之讳。有明一代,十六位帝王的名字除姓氏共37字。再排除重复的字,明代真正的公讳字只有14个。
要知道,李唐22位皇帝及太子,共占了公讳字40个。南宋淳熙年间,朝廷公布的公讳字高达326个。清代,康熙帝及以后的帝王占公讳字27个。放在这一堆公讳字之中,明代的14个公讳字算是少得“可怜”。
不过在大明宗室中,宗室子弟即便与君主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还是会遵守避讳制度。明代宗室五岁请名,十岁请封。君主会依照五行加字辈的组合为他们赐名。然纵观明代宗室之名与帝王、太子之名,我们又会发现他们好像并没有严格遵循避讳制度。
明宣宗名为朱瞻基,而襄邑端顺王有子名为“朱载基”;明思宗名为朱由校,而益定王本名朱由校;明穆宗名为朱载垕,而齐东安河和王也名朱载垕……乍一看,明代宗室好似并未严格遵循避讳制度,甚至还出现与君主完全同名的人。
可细究起来,明代宗室虽不会严格避先朝帝王讳,但不会触碰本朝帝王的禁忌。事实上,就连本朝帝王公讳字的偏旁,同时代的宗室也不会触碰。明太祖时期,因为朱元璋的名字里有“章”这个部件,明代宗室即不见名为“章”者。明英宗时期,因为明英宗名为朱祁镇,新获名的宗室亦无人名字中有读音近似“祁”或“镇”。所以总的来说,明代宗室在避公讳一事上确实限制更少,但好歹还是有些制度。
说到这,你可能会好奇:说了这么多,我们都在说人名的避讳。那么人们需不需要避国姓“朱”之讳呢?明代确有以猪的近义古字“豕”来代替“猪”的现象。不过有时候也有动物因名似国姓而沾光。李唐时,因为鲤音近“李”,所以朝廷要求不得食用鲤鱼。鲤鱼还因此得了“赤鲤公”的美名。
三、明代避讳宽疏的缘由
虽然明代连猪都没“逃过”要遵守避讳制度的命运。但正如前文所说,明代对避讳的要求总体还是要较唐、宋、清等朝代更为宽疏的。
一方面,明代统治者出身低微,对传统的避讳文化不甚了解,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明代在制度上大量承袭元代。而元代的统治者作为关外来的少数民族,对中原传统的避讳体制也并不看重。所以在自身与前代的双重影响下,明代帝王虽不断加强着专制,却并未用好避讳这一制度。以至于我们最终见到明代相较于唐、宋和清,在避讳这事上要求明显低了一大截。唯有猪,因为与国姓同音而成为“特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