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到底该不该伐吴?看看陈寿的看法如何
时间:2021-08-27 09:42:50 阅读:(206)
刘备到底该不该伐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星空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章武元年秋七月,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陈寿写得很明白,刘备就是因为孙权背刺关羽所以忿而决定伐吴。
关羽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被东吴方面斩首的,首级被送到洛阳不久,曹操也跟着挂了。来年四月,刘备称帝是为章武元年,七月出兵东吴。
因为孙权背盟偷袭关羽,导致关羽身死,关羽死后一年半,刘备怒而出兵伐吴,大概是这样。
既然是因为关羽之死,怒而兴兵,但为何要等一年半?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按照魏国史料记载,刘备派人去吊曹操的丧。吊丧的时候就有趣了。
一说曹丕不接受吊丧,斩了来使。
二说使者到上庸就称病不进,把礼物送到汉献帝那边替刘备换来汉中王的头衔。这说法来自吐槽专用的《典略》,可是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关羽跟曹操都还活得好好的啊。所以这两种说法都没有被陈寿采用。
建安二十五年,二月开始是延康元年,十月开始变成黄初元年,曹丕篡汉。在这一年七月之前,上庸都还是蜀汉的领地。更经典的是,在七月之前,曹仁放火烧了让他死守老半天的襄樊撤退了。
曹魏后来除了长安,根本没把曹操原本死磕的襄阳合肥当回事。
孙权看到这情况,那叫一个心花怒放,马上就派人捡便宜,进驻了襄阳。
刚接任魏王想要找人立威、刷战功的曹丕立刻勃然大怒:“大胆南昌侯(孙权)竟敢造反?弟兄们上!”
曹丕让他少年时期的好兄弟曹休、曹真、夏侯尚这些人纷纷出去刷战功,好上位。
这场战打了不久,孙权很快就投降并哭丧着脸说:“我没要打啊,捡你掉下来的钱都不行?”
但深入芜湖的急于刷战功曹休,哪肯定这么快就退出,很是放了几把火,大刷特刷,将江东人吓唬得不轻。
这边这么精彩,刘备在干吗?答案是——啥都没干!
三国时代的交通不发达,情报信息流通很差,蜀汉的情报工作尤其更差。
曹操在建安二十年退出汉中,法正在建安二十二年才说:“快打汉中”;而建安二十二年孙权就对曹操称臣,蜀汉对此也是毫不知情,可见蜀汉情报系统的落后。
曹丕与孙权在这里斗了一个月的法,刘备军大概率也是不知道的。刘备不知道,但孟达知道,马上跟着孙权投降了,不然下一个挨打的九成是他。
得知孟达投降,刘备气了个半死!
孟达这家伙不救关羽,不回报魏吴战事,最后还举手投降,估计刘备都有将其千刀万剁的心思……
而上庸这么一个以为呼应的前线基地,就这样半点也没发挥作用的回到了魏国手中,这种情况让刘备军的情报系统瞬间瘫痪,本来就像个盲僧一样,现在更是盲上加盲,跟住在山里的野人没什么两样了。就连曹丕称帝,献帝生死,蜀汉也完全搞不清楚。
弄成这个样子,你说当刘备决定出兵时,真的搞得清楚天下大势吗?
情报问题暂且抛开不管。
再问,刘备如果对于关羽之死很生气,为什么拖了一年多才出兵?
首先,汉中之战刘备军并没有打赢。
刘备军虽然在前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汉中之战他们并没有打赢。
刘备军没有打赢!
很重要所以说三次。
赢的是曹操,只是曹操军突然撤退。
如果说曹操是因为鸡肋撤退,那曹操大概跟孙权一样老来失心疯吧。
不过我更相信是曹操头痛风发作。可能曹操根本就昏迷或是瘫痪,所以下属才只能宣布撤退。
所以,不是刘备不想支援关羽,而是他确实无力支持关羽的荆州战线……而且到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其实都一直在赢。
那重点来了,称汉中王的时候庆功大封赏,关羽都有一份。
那接下来称帝的时候呢?
上面说啦,曹丕接任魏王的时候无功,所以要出去刷战功。
刘备称帝的时候,自然也得出去刷战功。嗯,二爷的粉丝们不好意思了,我觉得刘备生气是有的,但伐吴有更重要的政治因素在里面。
生气的部分,从张飞原本也要出征就看得出来。
政治的部分,从刘备不带元老派、不带汉中战功臣,专带荆蜀那些后来投靠的家伙也能看出,所以我说伐吴之战是一个刘备刷战功的战役。
众所周知,三国最大的经验包,就是鼎鼎有名的“孙十万”,就算蜀汉情报做不好也知道。而且,除了关羽之死,东吴当时已经打进长江三峡,对蜀汉南部造成威胁了。该不该打?
反观蜀汉北部没有即时的危险,以一个国土防守策略来说,蜀汉先打东吴也是正解。
一旦东吴打下白帝城,就像襄阳合肥被攻下一样的危险。而如果让蜀汉夺得夷陵,东吴也会面对相同的风险。
这里,就是一条曹操未曾触及,最重要的第四战线:长江三峡战线。
严格说起来,这边最关键的城池就是白帝城,当时刘备完全可以固守白帝城。
问题是,整条战线上,从蜀地往外推都有相同的优势。
甚至刘备也准备了攻打夷陵的奇计。就局势来说,刘备军打长江三峡线,同样也是刷东吴经验包。
可世界上偏偏就是有那种可以独立扭转战局的恶魔。陆逊从来没有展现过他的个人武力,但他的奇策之强大,却是超过了刘备称帝前所有的万人敌、所有的军师。
刘备六十年的人生,南征北战,关羽、张飞、吕布、曹操、郭嘉、贾诩、法正、庞统、周瑜、吕蒙、鲁肃、张郃、张辽、徐晃……刘备的战争经验几乎囊括所有三国时代最优秀的顶级武将和军师。
而在建安二十六年的当下,论老将经验值,刘备完全有可能是天下第一。
而且他更是能屈能伸,随时有可能在败局中突然发难。
不要说我吹刘备,陆逊也给了刘备这样的评价。
陆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刘备喊投降不打了,陆逊也不敢放松继续猛打,半点机会也不给刘备。
刘备伐吴,当真是刷经验包刷到大白鲨。不然按军事策略讨论,打东吴根本超正确。
那既然这么正确,为什么法正传记载了“群臣多谏”?
诸葛亮没怎么反对,那到底有哪些人出来发表了谏言呢?
黄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甞寇,陛下宜为后镇。”
秦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
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蜀书》只记了前两个,赵云的其实是《云别传》。大多数认为刘备伐吴不当的,都跟赵云的意见差不多。
赵云说到一个重点。
其实从汉中之战到诸葛亮初次北伐,往北打的都是外交战。
北伐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拉帮结伙,可惜这件事情没那么容易。盟军这种事情在三国基本上跟笑话差不多。只有两次盟军联合打胜仗的记录:赤壁之战与襄阳之战。而且两次的胜利方都有孙权呢(笑)。
不过赵云说关东义士就太想当然了……事实上曹丕继任魏王就去关东扫一圈了。打曹丕=正义之师这种事情,对凉州还算有点效益,关东是很拼的。而凉州蛮夷是最不服曹氏统治的。
赵云的结尾又是另一个重点: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刘备并没有打算跟东吴拼个你死我活,以战略考虑来说,最多推到江陵,最少推到夷陵就能坐下来谈判了。
但赵云认为打起来没那么容易说停就停,你孙夫人都还人家了。
其实都有道理。赵云的政治正确,更有可能是许多人的考虑……刘备军其实没几个正统士人,但名门的都在高位。不过别忘了,刘备是以献帝已死的名义称帝,如果打上去献帝突然复活就糗大了。
到底是蜀汉情报错误?还是只有刘备诸葛亮知道献帝没死?这就任由大家想象了。
而以刘备的战略考虑,就可以明白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坚持反对到底。
刘备在打的,是重新恢复荆州出兵的道路。就军势来说,长江三峡顺流而下,对蜀军进军跟补给都相对有利。
黄权是怕太顺利会大意,所以想买保险。
咱们看看北伐有多难?斜谷道北上是逆流。陈仓是栈道。出祁山更不是你家厨房,虽然诸葛亮后来走得很爽但也常常走不出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