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在北宋时期并非极负盛名的诗人,为何他的《爱莲说》能名垂千史?
时间:2021-09-06 13:33:28 阅读:(232)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并没有那么高,那为什么他的《爱莲说》能名垂千古呢?下面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宋朝周敦颐 《爱莲说》
这是一篇耳熟能详的荷花散文,通篇去掉标点,加上题目,只有121字。它不是诗,但是却是有着诗的魅力,千年来是流传最广的荷花诗文,言简意赅,简洁生动。但凡有过初中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对这篇小散文几乎都可以背下来,再不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或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总是能够脱口而出的。
因为这几句有着荷花传神之美,且音韵流利,朗朗上口,让人仿佛看到一枝荷花挺立在水中高尚清洁芬芳的样子。这里既没有写荷花的色,也没有写荷花的香,但是就让人感觉是荷花,非荷花莫属。虽然荷花出淤泥,古诗文多有赞美,但“出淤泥而不染”这六个字,自周敦颐以后,就是荷花的专用,一字不更,就是成语。
但是翻遍宋朝的诗词和文章,周敦颐并不是盛名的诗人,也不是进士出身名满天下的高官,也没有多少文章传世,何以他的《爱莲说》能够传播广泛,这么有名呢?
因为从传播学的角度,古代一个人的文章文字得以流传,有个规律,唐朝基本是进士以上的官僚,同事间互相酬唱,然后有了名声,结集成诗文,流传后世,宋朝也大抵如此。但是周敦颐传世的东西极少,《爱莲说》121字,《太极图》249字,《通书》大约3000字,说实话,不研究易经的人,压根觉得看不懂,因为里面“太极动而生阳”“动而无静,静而无动”,普通人肯定看得云里雾里。这是修道啊。一般修道的人,作品很难传播,因为谁替你传播,就是个问题。
但周敦颐却仿佛例外,这首《爱莲说》自宋朝以来,可谓写荷花,享誉古今。
实际周敦颐并不是道士,他只活了57岁,不算长寿。他也不算赫赫有名的高官,他没有中过进士,他的仕途是荫袭他的舅舅郑向而来,也只是一名当了一名掌管宫廷器物的文书官,八品或者九品,29岁当县令,49岁改为太子中舍,最后的官是三品,在广东做提点刑狱事,做了不到一年就因病回乡,再一年死了。从文学的传播来讲,周敦颐非著名官僚和诗人,和同时代的大官欧阳修,王安石,没有过多的交集,他的《爱莲说》是怎么传播的呢?
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半是真写得好,另一半,让我们看看传播的途径。
五岁的时候,他就开始五行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感知探索世界的兴趣。他喜欢荷花,荷花不但天资优美,更是道的象征。他读书期间常常去舅舅家,在舅舅家的凤凰山下的荷花塘边,他在正经的读书之外,参经悟道,研究这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这是他思想的重要形成时期。
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却死了。他投奔舅舅,因为舅舅对他上心,所以20岁的时候,他不是通过科举而是舅舅的荫封,成为一名小官。之后然后逐步担任县令。
或者是父亲去世早,或者是他有一肚子学问,或者他曾经想用教书的方式谋生,又或者他认为掌握了别人所不知道的真理,在28岁做县官的时候,他大力兴办教育,亲自讲学,乐此不疲,大理寺程垧将自己两个十来岁的儿子,托付周敦颐,拜他为师。
那么这两个学生就是程颢程颐,深受周敦颐的影响,后来开创了影响宋朝的“理学”,也就是周敦颐实际是理学的祖宗。这当然是很久以后,两个弟子成年之后的事。
周敦颐官做得不大,但是在兴办教育方面有名声,43岁那年,他遇见了比自己小四岁的王安石,两个人谈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是想必周敦颐有一套关于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论,让王安石感慨。
那么时间推到了周敦颐47岁,和朋友沈希颜,钱拓在江西,江西是荷花胜地,以白莲花闻名于世。周敦颐回顾半生,那个从故乡荷花塘边爱思索的少年到如今的宦海官僚,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写下《爱莲说》。
有中年人的那种沉静,也有一点志气难抒的沧桑感。
这水上陆地的花草,被人喜欢的非常多,晋朝的陶渊明钟爱菊花,而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艳丽的牡丹。而我却独独喜欢荷花,它出淤泥不染,有清水相伴却不妖艳,内心是通达的,枝干是笔直的,不攀附也不炫耀,亭亭玉立,清香远播。
我说菊花和陶渊明一样是隐士,牡丹是富贵者,只有荷花是君子,是花中君子。只是陶渊明之后,谁真的爱菊,就像我,是真的爱荷花,但是有几个人和我一样呢?大家都喜欢牡丹吧。
周敦颐这是自比,爱好穷理的他,是醉心学问的人,无论从人脉还是个都和富贵无缘,但是他绝对不甘心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可以从他热衷兴办教育,可以知道他一生都是想有所为,并且实践。而他的那套理论,也不是玄而又玄的道教佛教,而是更好地研究人在社会的定位。既有道教那种广阔,又有儒家那种入世的实践感。
但是和其他人不一样,他非常知道自己在尘世的定位,而有一种略伤感的冷静。就是荷花。
这首看起来简短的《爱莲说》,实际浓缩了周敦颐一生的做人做官做教育的感慨,虽然平易,但是句句厚重,却又写出了荷花之清艳绝伦的美,不虚幻,很现实。
同时代他的朋友沈希颜自然是非常欣赏这篇小文的,字数不多,简洁生动,正好勒石。但未必流传广泛。
将周敦颐推上高峰的是他的弟子程颢程颐,师从周敦颐,创建了理学体系,他们都是朝廷高官,广收弟子,成为当时儒教名家,历史上称他们是教育家,哲学家。
而南宋的朱熹更是二程的三代弟子,从此程朱理学影响了中国数百年。朱熹更是赞叹周敦颐,亲自书写《爱莲说》。
也就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生前只是小众朋友间的喜欢,但是南宋之后,就在儒家文化圈广泛流传了。
《爱莲说》,从个人的体验和角度来讲,是非常美,表达了君子自守,不同流合污那种清高,升华成了高贵的人格形象,又因为语言洗练,备受人们喜欢,成为了精神的执着自守和道德楷模。
但是细细品味起来,肯定会觉得有局限。这里虽然强调了孤高之美,君子不党,成就个人的人品气质,但是这种思想如果强化传达下去,实际是脱离现实,无所作为的。人人都如此清高不俗,自设藩篱,那么何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的确南宋的理学发展到后来就十分机械和变形,灭人欲存天理,塑造了一大批眼睛里只成就自己的官僚,无视现实的变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反动力。
而也就是在宋朝,荷花的审美,逐渐达到变态,女子裹足,男子为清高而清高,在宋朝和明朝的灭亡上,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那种清高思想,加速了帝国的倾覆。
周敦颐大约写下《爱莲说》时,也没有想到,他的影响会如此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