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白马之盟”和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有何异同之处?
时间:2021-09-12 13:11:54 阅读:(274)
历代君王登基后,他们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都有所不同。刘邦是与群臣订立的白马之盟,而赵匡胤则是杯酒释兵权,他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呢?下面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代的开国皇帝,在为人处事方面,其实都有着不少的相同之处。比如说每个开国皇帝,都会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头疼。毕竟功绩太高,赏赐的奖励越多,那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但是不给奖励的话,那也没有办法服众。
所以历朝历代的君主,对这些开国功臣们,都是非常头疼的。所以《史记》记载,刘邦在开国初期,就斩了不少异姓王,在自己死前还定下了白马之盟,宣布非刘氏不准称王,否则天下群起而攻之。
而宋太祖在称帝之后,面对这些和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则要比刘邦好一点,没有直接动武,而是给了他们一个选择的余地:喝完酒交出兵权,大家快乐享受后半生。而这两个行为,是一样的么?笔者认为,其实是相同的。
一、他们的手段和态度不同,但是目的相同
刘邦在对待功臣的态度上,其实和赵匡胤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他们两个人的经历上。刘邦我们都知道,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身份,将这些异姓王功臣们收入旗下。
所以在对待他们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关系都是作为上下级的关系。再加上他们当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势力,而这些势力又不受刘邦的控制,那刘邦为了避免日后被他们控制自己的子孙,那肯定就是选择杀之而后快了。
但是赵匡胤不同,根据《宋史》的记载,他本身在还没有黄袍加身之前,就是一路打上来的禁军统帅。而在陈桥兵变之后,支持他的人都是谁呢?当然就是他在军中那些老下属老伙伴们。在这里,就和刘邦出现了差异了。
刘邦杀的,几乎都是异姓王,但是对待老乡和那些一开始就跟着他的人,他还是很宽容的。而在赵匡胤这边,一开始跟着他的人,就是帮助他称帝的人。所以在感情上,他虽然担心这些老朋友拥兵自重,但是又不好意思先下手动武,不然在外界看来,就是你老赵对不起帮你的兄弟,让天下人耻笑。
所以他们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使用的手段。刘邦是要将那些异姓王斩了,彻底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消除隐患。然后将那些老实忠诚的老乡们,选为大臣安心辅佐自己的孩子们。而宋太祖虽然目的和刘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安稳。
但是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老友的原因,所以他没有选择直接动武,而是选择用较为缓和的方式,让他们半自愿地交出兵权。他们的后代,还是可以在北宋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可是他们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孙们,能够将自己的天下延续下去。
二、两者的质相同
白马之盟的盟约,其实是一种半永久的威胁。我们都知道,内容上,刘邦规定除了刘家人,其他人都不准称帝,不然天下人都要共同攻打他。本质上这是什么?是一种对那些异姓的人的威胁,是带有一种强制的逼迫。而此后违背了这个誓约的吕后,哪怕利用自己是刘邦的妻子的身份,都还是被陈平和周勃起兵消灭了。可见这个盟约的约束,是很强的。
但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质虽然看起来很柔和,但是背后的也是一样强硬的。他用的,是用一种朋友之间比较交好的方式——聚会喝酒,并且在宴会上,借一种比较缓和的氛围,来和自己的老朋友们说这种比较严肃的问题。
本质上,还是比较柔的解决方法。或者说,在他处理这种事的方法上,并不像刘邦那样,没有事前准备就直接动手了。当然,在场的武将在听见赵匡胤的提议之后,都选择了接受建议,乖乖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交出来,让自己的孩子入朝,而自己在家中安度晚年。所以我们也没能知道,要是不接受赵匡胤的建议的话,会是什么样?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可以说杀伐果断,对这种事是轻车熟路。而在《宋史》中记载,当场的老朋友们,更是听到之后直接跪下。这两点一结合起来,其实赵匡胤背后的手段就很明显了。如果不答应,也不是问题,但是他背后的安排,很有可能就会让老朋友的家族就此消失。从在场武将的反应来看,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相处了几十年的朋友,会做出什么事。
所以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质,其实和刘邦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另外一个是直接把不准两个字,贴在了你眼前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