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贪官变多是因为科举制的诞生?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1-09-26 10:38:10 阅读:(95)
中国悠久的历史来看,早在夏朝末年,贪污就已经很严重了。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无论是如今还是古代,贪污现象一直都有存在。可以说,凡是涉及到金钱和权力,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说的贪官就是指贪恋钱财和官位的官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来占有公共财物,历史上这样的官员不计其数。
经过观察中国历史上的官员腐败现象,会有这样的发现: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建立以前,并没有出现什么罪行极其恶劣的大贪官,而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实行以后,封建王朝的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出现了像唐朝宰相元载、明朝刘瑾、清朝和珅等大批富可敌国的贪官,史书上记载的贪污腐败的内容是从隋唐开始盛行,也是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朝廷开始对官员贪污进行整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这样的现象下又隐藏着什么?让我们接着看。
在隋唐之前能当官的大多都是权贵,平民阶层做官不易。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阶层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贵族世袭制。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承,享受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所以在当时,平民想要做官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到了礼崩乐坏,崇尚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争激烈,混战不休,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大大提高,世卿世禄制的选官制度已无法满足,在当时逐渐出现了客卿制、养士制,将相可以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还有军功爵制,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来培养,这个制度也是开始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位的制度,底层人才终于有了进入统治圈,步入仕途的机会。
但同时这个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对平民来说依旧很残酷,他们想要获得爵位非常困难,必须靠实打实的努力甚至是拼命才有可能,而失去官职却很容易,通常只要打了败仗或是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就会被革掉官职甚至发配边疆。
到了汉代,有了新的一套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出现了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人才的道德、品行和礼仪,选举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后者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由皇帝提出人才要求来征聘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这些选拔的官吏多为文官,而对于武将的选拔仍旧沿用了军功爵制,只要打仗立了功,就可以得到爵位。
但是,在后来,察举制和征辟制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脱离该制度最初的目的,通过察举制推荐人才时,慢慢演化为了权贵之间的互相关照;而征辟制在实行的过程中也渐渐演变为背景、人际关系和金钱的比拼,去找具备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替你说好话,帮你造势变成了捷径。所以,察举制和征辟制发展到最后还是成为了权贵阶层对各阶层官员职务的垄断,这样的情况下,在官场上为了那点俸禄去贪污就毫无必要了,他们只要保证乌纱帽不掉,利用职务之便维护和扩大家族的产业得到的利益更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更是权贵对官职的垄断的发展。当时录取官员只根据三个标准:家族背景、道德水平和个人才能。但是很显然,在这些标准中家族背景占了绝对优势。最后,直接演变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所以,通过上述史实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隋唐时期,建立科举制之前,政坛上就是由皇室与士族把控,通过利益分配,联合起来实现对底层人民的剥削,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几乎都是非富即贵。这些官员要地位有地位,要背景有背景,在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发展自己家族的产业富得流油后,贪污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那么必要了。
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底层阶级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科举制带来的益处我们清晰可见,但同时它所造成弊端我们也无法忽视。例如: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国人的思想,读书变得功利化,利益化,读书人不再只为读书而读书,还有加剧了官场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在科举制度下,官员已逐渐职业化,大量寒门弟子通过科考进入官场,担任职位后,俸禄是他唯一的收入来源,免不了会禁不住金钱的诱惑,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成为官场的腐败分子;一旦有了官职,尝到了权力的滋味,随着欲望的膨胀,对个人管束的放松,进而也会出现一些无视国法的贪官。
通俗来说,隋唐之前的朝廷中,各级官员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公司中的大小股东,而科举制后的,对于朝廷来说,各级官员就像是打工者,收入都是限定的,出于贪婪或是对待遇的不满,贪污腐败的现象必然会更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垄断了统治权的士族大家,正大光明地抢夺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本质上也是一种贪腐,不过是被合理化、合法化的贪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