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的皇帝吗?
时间:2021-11-08 15:42:57 阅读:(424)
东汉末年,群雄中逐鹿中原,经过多年的混战,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263年,魏国三路攻蜀,邓艾绕开驻守剑阁的姜维、抄小路攻入蜀中,直逼成都。在向南逃跑、投靠东吴、投降曹魏三种选择中,刘禅选择了投降。刘禅反缚双手,携带朝臣与百姓出城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存国42年。蜀汉灭亡后,投降的刘禅被带到了魏国都城洛阳,被掌握曹魏政权的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对于后主刘禅和投降的大臣,司马昭始终怀有戒心,不断的试探刘禅。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司马昭一次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歌舞音乐节目,刘禅身边的蜀国旧臣纷纷感伤落泪,只有刘禅看的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司马昭感慨道,刘禅如此糊涂,诸葛亮尚且不能辅佐,更何况姜维呢。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从此放松了对刘禅和蜀国降臣的警惕和防备。由此诞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因为“乐不思蜀”与“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被取笑了一千多年,那么,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的傻皇帝吗?
蜀国将要灭亡的时候,刘禅面临着三种选择,第一,向南迁都,第二,联吴抗曹,第三,投降曹魏。
向南迁都,第一没有合适的都城(险要地理位置,有经济基础,有政治基础等),第二即便仓促迁都也躲不开曹魏的继续进攻。联吴抗曹显然也行不通,孙权晚期东吴吏治腐败,经济凋零,国力严重衰退,自身难保。因此,刘禅和大臣们经过综合考虑,选择了投降曹魏。
投降曹魏,蜀国百姓就可以免受或者少受战争之苦,也可以保护蜀国朝臣免遭迫害。
刘备夷陵之战后,蜀国国力大损。刘禅继位后,诸葛亮继承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遗志,举全国之力六出祁山北伐,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蜀国的国力几乎耗尽。诸葛亮死后,刘禅一个人苦苦支撑蜀国这个烂摊子近40年,期间蜀国尽管吏治开始腐败,但是朝局稳定,如果没有一定的治理国家能力,刘禅一定做不到这一点。
投降曹魏后,刘禅处境艰难,司马昭对刘禅和蜀国降臣充满了戒心。刘禅“乐不思蜀”装傻充愣以后,司马昭放松了对刘禅和蜀国降臣的警惕,使得他们不仅命得保,官员继续为官,刘禅也以安乐公的身份舒舒服服的过完了后半生,直到271年才去世。乐不思蜀是非常高明的明哲保身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