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明知哥舒翰患病,为何还执意启用他?
时间:2021-11-09 11:55:51 阅读:(182)
哥舒翰,唐朝时期名将,曾屡次击退吐蕃。下面星空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潼关失守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大转折。安禄山范阳起兵后,一路所向披靡,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都洛阳,但在进攻长安的途中,却止步于潼关天险。
双方对峙半年多后,战争形势逐渐对安禄山不利,于是玄宗命令镇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指挥二十万大军向叛军发起了反击。然而,哥舒翰却功败垂成,使帝国主力部队折戟于灵宝,战局对大唐来说急转直下。使得一场本应只控制在河南、河北的局部战役越打越大,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仗,并彻底改变了大唐的国运。
后世在研究潼关失败原因时,将任用哥舒翰为帅也视为一条。因为在玄宗启用哥舒翰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哥舒翰少年纨绔,嗜酒如命,纵情声色,已经透支了他的身体,加之洗澡时着了凉,便得了严重的风疾。在接到任命时,哥舒翰也曾苦苦推辞,但玄宗就是不许,坚持启用哥舒翰。
泱泱大唐,有能力与威望指挥二十万大军的将领绝非哥舒翰一人,唐玄宗在明知哥舒翰已经躺上了病榻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坚持启用这个中了风的将军呢?
这要从节度使制度说起。高宗、武则天时期,府兵制逐渐瓦解,要防备边患,不得不花银子招募士兵,并从最初的临时招募,变成了后来的长期招募。于是,边疆的都督、都护实力便强了起来,从只管军事,一步步变成军、政、财赋一把抓,节度使便应运而生。
玄宗天宝年间,大唐总共形成了九大节度使加一个地位较低的经略使,共十大藩镇。按照实力来说,可分为强弱两大部分。
其中较弱的有四镇:安西节度使,兵力24000,用于镇抚西域龟兹、于阗等国,宣示大唐在中亚的权威。北庭都护府,兵力20000,用于防备西突厥诸部落。剑南节度使,兵力30900,作用是西防吐蕃,南抚蛮獠。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5400,用于镇抚南方的蛮夷与獠。
较强的有六镇: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镇抚室韦、靺鞨。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打击契丹、奚等族。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防备突厥。朔方节度使,兵力64700,打击突厥。河西节度使,兵力73000,隔断突厥与吐蕃的联系。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打击吐蕃。
在较强大的六镇中,按地缘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便是东北平卢、范阳、河东三镇;与西北河西、陇右二镇。朔方一镇时而倒向东北,时而倒向西北,无法自称体系。
两大集团之间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逐渐形成了相竞争的关系,不仅在军事上扩充实力,还结交朝臣,参与党争,赢得政治上的话语权。西北从王忠嗣到哥舒翰,东北从张守珪到安禄山,一脉相承,一直不对付。对于此事,玄宗心知肚明,但他是玩平衡的高手,对于他们之间的竞争乐见其成。
所以,安禄山率东北三镇起兵后,哥舒翰领衔的西北二镇自然成为玄宗的首选。
在募兵制度下,边关将士们的吃穿军饷都由节度使来提供,所以,节度使手下的将士们只知有军镇而不知有朝廷,更像是节度使的私兵。且长处边关,整日与异族打交道,将士们凶悍骄横,桀骜难治。除了自己的上司,谁都不服。
所以,关键时刻玄宗只能将哥舒翰从病榻上揪起来,并给他手下的王思礼、李承光、火拔归仁等将军加官进爵,以便尽心辅佐病重的哥舒翰。
玄宗之所以敢让哥舒翰带病指挥,还有一点就是,唐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叛军,得胜的几率非常大。据史书记载,唐军在潼关的部队具体数字为二十一万八千,虽有不下十万刚刚招募的乌合之众,但西北二镇骁勇的主力也有十万。而安禄山南下的部队加起来才十五万,能用于进攻潼关的部队实质上只有区区两万。
然而令玄宗意想不到的是,虽然他们平时在各自的防区内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显得同样凶悍,但实力终有高下。
安禄山精通六部落语言,对契丹、奚等民族十分熟悉,他手下的精锐,大都是契丹、奚、突厥这些游牧民族弓马娴熟的牧民,只有少量汉民。
而哥舒翰手下的西北二镇,由于吐蕃一向比较封闭,并没有多少投降的吐蕃人,主力大部分都是边疆汉民与汉化程度很深的吐谷浑等族人。
所以,西北二镇在实力上终归不及安禄山的东北三镇。加之西北主力与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混编,他们未经战阵,见到安禄山的铁骑便望风而逃,不但无助于提高战斗力,反而极大影响了军心士气。便造成了二十万大军灵宝惨败。
此一战,帝国用于反击安禄山东北三镇的主力,西北二镇损失殆尽,其他小镇指望不上,中央禁军又腐朽不堪。所以,抗击叛军的大旗,只能由郭子仪领衔的朔方一镇担任。(文:熊鱼自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