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逼着儿媳妇改嫁呢?
时间:2021-11-26 14:09:28 阅读:(97)
当时王安石的儿子还活着,为何就要把儿媳改嫁走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北宋政坛,王安石是跺跺脚就能引发官场地震的大人物,他的儿子王雱也天资聪慧,自24岁凭真本事高中进士后便一路顺风顺水,从太子中允做到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受诏编了几本诗书,因才华横溢而深受宋神宗赏识。
王雱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他小时候,有客到访,指着堂下笼里的獐和鹿,问:“何者为獐?何者为鹿?”王雱眨着眼说:“獐旁是鹿,鹿旁是獐。”客人大为惊奇,觉得他不同凡响。
年少成名的王雱似乎很有资格睥睨众生,朝堂之上一时人人侧目。然而就在他纵横仕途时,不料祸从天降,因病离世,只活了33岁。
王雱究竟得了什么病,以致英年早逝?一说心绞痛,一说失心疯。《东轩笔录》中载,王雱突发心疾,也就是精神出了问题,病情一日重似一日。他的妻子庞氏诞下一子,本是喜事,他却高兴不起来,左看右看,觉得这个孩子长得一点都不像自己,整天疑神疑鬼,并千方百计地想要弄死这个孩子。于是,这个不幸的孩子在他无休止的折腾中早夭了。然而王雱还不罢手,三天两头与庞氏闹矛盾,甚至动辄家暴。庞氏痛不欲生,几近崩溃。
王安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虽疼惜儿子久病不愈,但又不忍让儿媳终日遭罪,万一再把儿媳也逼成疯子,或是闹出人命,就更不好收场了。于是,他主张儿媳与儿子离婚。古代休妻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多是女方背锅,王安石不忍让儿媳落下恶名,便用心地为她找了一户好人家嫁过去。在他的关照下,庞氏过得还算不错。
关于王安石送儿媳再嫁的事,《渑水燕谈录》《古今词话》中都有披露。此外,王雱临终前留下一首《眼儿媚》,其中有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追悔、相思之情溢于言表,仿佛是对庞氏的倾诉。
王雱的悲剧实在让人惋惜,那他的病究竟因何而来?史载,王雱虽聪慧但自小体弱、格敏感,再加上才高志远、不甘屈居人下,所以遭受挫折时难以解脱,会给自己造成双重打击。一次,王安石正与大儒程颢商议变法,王雱得知父亲变法受阻,立刻披头散发地赤脚而出,当场大叫:“为何不砍下韩琦、富弼的头,这样变法就能成了。”吓得程颢变色道:“小孩子懂什么!”王安石也喝道:“胡言乱语,还不退下!”王雱冲动、偏激的格可见一斑。
王安石的刚直与强势也是“压死骆驼的稻草”之一—王雱自视才高,可父亲素以公正、清白著称,从不主动为他求官,甚至有意打压,所以王雱只能做些撰书、祭祀的闲事;父亲在变法过程中受到保守派的顽强抵制,王雱也被迫卷入尔虞我诈,进退维谷,难以适从;王雱想帮父亲一把,暗中搜集对手吕惠卿的罪证,不料中了计谋,忧愤难平;王雱病重时,恰逢父亲变法遇挫、惨遭贬谪,他也借病辞官,从此一蹶不振。
即使在政敌眼中,王安石的私德也是无可挑剔的,送儿媳再嫁的行为更是充满人文关怀,可惜他还是没能将心爱的儿子拉出泥沼。
北宋名相王安石,在中进士后的第三年,时年23岁的他又喜得贵子,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神童的长子王雱。王雱,字元泽,庆历四年(1044年)出生于王安石任所淮南(王安石时为淮南节度判官),稍一懂事,就表现出有异常人的聪明。
在王雱幼时,具体是几岁,史无确载,老黄估计,也就相当于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的年龄吧,有人为了与王安石套近乎,特地给他们家送来一头獐和一头鹿。这在京城可是稀罕物,王雱小朋友也挤过来看稀奇。客人听说王安石的这个儿子非常聪明,就想考考他,便问王雱:“哪只是獐,哪只是鹿?”
那时没有动物园,在京城里,即使是宰相家的孩子,也没地方去接触珍禽异兽,因为王雱此前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动物,所以根本不能分辨哪头是獐、哪头是鹿。客人见到王雱陷入疑惑的沉思中,以为小朋友被难倒了,没想到,只是过了片刻,王雱就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在座的人听了,无不称奇。
(王雱)自幼敏悟,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沈括《梦溪笔谈》)
成功都是为有心人准备的,治平四年(1067年),年仅23岁的王雱就进士及第,结果只被授了个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尉。王雱自恃才高,睥睨一世,这些小官他一直看不到眼里,便将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上。先后著有《论语解》、《孟子注》、《新经尚书》、《新经诗义》、《王元泽尔雅》、《老子训传》、《南华真经新传》、《佛书义解》等。王雱的家学功底深厚,在学术上继承了乃父之长,被时人称作“小圣人”。
在邓绾、曾布等人的举荐下,宋神宗才召见了王雱,并升迁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其后,又受诏撰写《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
王雱虽然才华出众,但是,情商却低,与官场中人很难相处,慢慢地,就患上了疑心病,也就是抑郁症吧。病情严重时,他就像个疯子一样,很难控制自己。朝廷要调迁他为龙图阁直学士,他却死活不肯就任。
闲居在家的王雱,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对于妻子庞氏,他怎么看,她都像是在绿自己。疑心生暗鬼,精神失控的王雱,就此认定庞氏对自己不忠。更令家人难以接受的是,他连自己亲生的儿子也充满了怀疑,“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于是,那个可怜的孩子,来到人世间还没享受到父母之爱,很快就被他这个疯爸爸给折磨死了。
遭遇丧子之痛的庞氏有苦不能诉,只能是躲进房中,每天以泪洗面。越是这样,王雱越怀疑她在外有相好,天天哭丧个脸,是在嫌弃自己,于是,家暴就成了他的必修课。
作为父亲的王安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王安石在担忧儿子病情的同时,也非常心疼自己的儿媳,长此以往,儿媳也会像自己的孙子一样,迟早会被自己的疯儿子给折腾死。作为一代名相,王安石为人的格局也有异常人,为了让儿媳早日脱离苦海,便做主强逼着王雱与庞氏离了婚。
在当时,女子遭夫家休妻,在人前是很难抬起头来,因为,一个妇人,如果没有犯错,夫家是不能随便悔婚。比如,春秋时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就休过妻,具体原因不详。但是,正常情况下,男子要想休妻,除非女子犯了“七出”之条。
所谓“七出”,就是女子被休的七种理由,通俗地说,就是女子触犯了律法上规定的七种错误,哪怕是其中的随便一条,男子才可以“出”妻——将妻子赶出家门。
七出也称“七去”,据《大戴礼记·本命》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到了唐朝时,为了保护已婚妇女的合法权益,这个规定又被进一步完善。唐律规定: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者,处徒一年半;虽犯七出而有三不去的情况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但如犯恶疾及奸者,即使有三不去的条件,仍可径行出之,不受上面规定的限制。
因为庞氏在王家没有犯任何错误,王安石不愿意让庞氏背上被休掉的恶名,又亲自为前儿媳庞氏选择了一位好夫婿,相当隆重的将王雱妻子庞氏“嫁”了出去。这就是很多史书中记载的“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妇”。王安石此举,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成为传颂一时的美谈。在那个时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怀与大义,实在难得。
子夭妻嫁不久,王雱于熙宁九年(1076年)抑郁而逝,年仅33岁。王雱病逝,朝廷特赠其为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又被追封为临川伯。这也算是对一代才英年早逝的一份安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