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贡献最多的是吴国还是蜀国呢?
时间:2021-12-06 16:18:55 阅读:(31)
三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型战役,但能深刻影响历史走向的,则非赤壁之战莫属。公元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中原后,旌麾南指,席卷荆州,长江以北几乎已经尽入囊中。刘备和孙权这两大武力集团,成为曹操的新目标。如果曹操能顺利打赢这一仗,击灭刘备、孙权,则汉末乱世将会提前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不会形成。
危急时刻,刘备和孙权为情势所迫,终于携起手来结成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相遇,一场大战之后,孙刘联军以弱胜强,创造战场奇迹,击败了强大的曹操。此战成为三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
此次赤壁破曹,周瑜为首的吴国军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从战前决策,到具体战役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处处浸透了周瑜的心血。早在曹军大兵压境时,孙权也曾感到实力相差悬殊,是该决死一战拼一个鱼死网破,还是该早早投降以免玉石俱焚,孙权也拿不定主意。他手下的文武臣僚,也都被曹军的实力震慑,大部分人都主张屈膝降曹,以免以卵击石。
周瑜此时却力排众议,慷慨陈词,力主与曹军决一死战。他并非仅凭着一时血气之勇,而是在充分研判双方实力对比的基础上,才做出的这个决定。周瑜精准判断出,曹军虽然号称80万,其实连20万都很勉强。
而且曹军中新降附的青州兵与荆州兵,“心尚狐疑”,不会尽全力为曹操卖命,况且曹军绝大部分都是北方人,长于陆战交锋,对水战并不在行。因此曹军人数虽众,总体战斗力并不强,实属一群乌合之众。而吴军依托长江天险和水师精锐,以己之长击敌之短,胜算极大。
战役开始后,周瑜指挥若定,先后采用诈降计、火攻计,巧妙利用天时地利,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不可一世的曹操,遭遇到自起兵以来罕见的大败。曹操统一中原的势头至此被彻底遏制,从此对江东心有余悸,终其一生未再敢进行渡江作战。
周瑜在此战中大智大勇的表现,为他赢得了千古盛名。古人诗词中提到赤壁之战,都会把周瑜视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对他进行热情洋溢的讴歌赞美。
李白诗中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杜牧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在词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些写赤壁之战的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遗余力大夸周瑜,却对孙刘联军主力之一的刘备只字不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答案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密切相关。
纵观整个赤壁之战过程,刘备扮演了配角的角色,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存在感并不强,几个关键环节,都未见刘备一方有何出彩表现。不仅如此,刘备一度还对周瑜的决心和能力产生怀疑,当周瑜一方为了击败曹操竭尽全力时,刘备的表现却自私自利太令人失望。
《江表传》记载,刘备与周瑜商讨破曹大计,听说东吴方面只能派出3万机动兵力时,刘备担心兵力太少。周瑜信心百倍地说:“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刘备嘴里虚与委蛇,内心深处却对周瑜和东吴的实力满腹狐疑,“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担心东吴此次很可能打不过曹操,要栽大跟头,于是暗中开始留后路:“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私下偷偷保留2000人的部队让关羽张飞掌握,不肯全部交给周瑜,为自己留后路,万一战败他好带着这2000人开溜。
刘备这么干,委实不太地道。当时刘备实力非常弱小,又刚刚经历当阳之败,孙刘联军实际上以孙权的部队为主力,孙权承担的风险要比刘备大得多。大敌当前,刘备理当倾其所有,毫无保留拼死一搏,与东吴戮力同心,但他却打起了小算盘,提前留后路,简直其心可诛。
刘备的这种表现,与他一贯标榜的仁义形象大相径庭,故而古人在提到赤壁之战时,褒扬周瑜而不提刘备,也就毫不奇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