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夺权登基后,如何对待忠于建文帝的武将们?
时间:2021-12-09 10:14:35 阅读:(305)
朱棣,即明成祖,早年受封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他登基后,如何对待那些原本忠于建文帝的武将们?接下来星空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每一个新皇帝登基后,前朝的臣子们就面临着靠边站的尴尬境地,更不用说那些通过政变夺来的皇位,原本忠心于前朝的大臣们,该怎么办?
明朝时,就爆发了一场王爷叔叔起兵反抗侄儿皇帝,并把侄儿皇帝推翻,自己做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这位王爷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
建文帝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为明成祖。
要知道,朱棣起兵后,建文帝身边有一大帮子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他们为了捍卫建文帝的正统王朝,与朱棣进行过殊死的战斗。
可惜,最终获胜的却是臣子朱棣,那些忠心于建文帝的南军将士们,他们在战后的处境就像一句歇后语所说的那样: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我们先来简单说说那些南军中有代表的将领的结局。
耿炳文,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也是朱元璋大杀功臣后仅剩的几位武将之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耿炳文是首位北上抗击燕军的南军主将。
按照正史的记载,耿炳文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战败后,返回南京赋闲在家。朱棣登基后,朝中有大臣弹劾耿炳文胆大妄为,理由是其家中的衣服有皇室专用的龙凤等饰物,这员老将闻讯后竟恐惧而自杀。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说耿炳文战死于真定,建文帝痛惜不已,将其厚葬。等朱棣称帝后认为其葬礼规格过高有违礼制,命人将其坟墓予以毁改。
李景隆,开国名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在耿炳文战败后,李景隆出任南军主将,不料这位“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与燕军的战斗连遭惨败后,被建文帝解职诏还。
后来,燕军渡过长江进至南京金川门外时,当时协助谷王朱穗担任守城任务的李景隆见风转舵,竟然开门投降。
朱棣即位后,李景隆因拥立新君有功而保住了原有地位。可是,李景隆不知避忌继续积极参与朝中大事,不但引起原燕王手下的诸将不满,而且也让昔日南京的同僚侧目,不久便遭到多位大臣的弹劾。
朱棣认为此人声名扫地,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便削其官爵,并将其软禁在家中。李景隆一度绝食抗议,但却没有饿死,一直到永乐末年才去世。
郭英与耿炳文同样是开国功臣,他先后跟从耿炳文与李景隆讨伐朱棣,同样以失败收场。不过他比耿炳文要幸运,朱棣夺取帝位后,并没有对免职赋闲在家的郭英算账,所以,他得以善终,永乐元年时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李景隆之后,统率南军的主将盛庸下场也凄惨,他在前线曾多次击败燕军,并斩杀过燕军好几个将领(其中最有名的是张玉),只可惜最终未能阻止燕军的南下之势。
朱棣占领南京后,尘埃落定,那些忠于建文帝的南军纷纷放弃抵抗。盛庸见大势已去,也只好宣布投降,并奉朱棣之命镇守淮安。在朱棣登基的同一年,盛庸辞官归家。
不料,新朝中有大臣弹劾盛庸心怀怨望,有异图,盛庸无奈之下,于永乐元年(1403年)自杀身亡。
当时的南军之中,除了耿炳文之外,还有几个也是曾经跟过朱元璋打天下的宿将,比如:顾成、平安与何福三人。
顾成是在朱元璋渡江之前从军的,因为臂力过人,善使马槊而做了朱元璋的帐前亲兵,并以此发迹。在真定城下成为燕军俘虏之前已当上了左军都督。
朱棣亲自为这员老将解缚,还声称“上天赐你来助我一臂之力” ,并将其送往北平,协助儿子朱高炽守城。顾成在靖难战争结束后被封为镇远侯。
顾成在永乐年间出镇贵州,多次平定播州、都匀等地的叛乱,后来在朱棣出征蒙古期间又被召回北京辅助太子监国。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顾成去世,享年85岁,其死后被追赠为夏国公,谥号“武毅"。但正史对其的评价是"荣不胜辱” ,含有讽刺其变节的意思。
当盛庸副手的平安也是出自功勋之家,他的父亲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老战士,在攻打元大都之役中阵亡。平安丧父后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因天生孔武有力,能举起数百斤,故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于军中。
他曾经跟随朱棣出塞征讨过北元,对朱棣有一定了解,因而在靖难战争爆发后被建文帝起用,当了南军先锋。
朱棣与南军作战时曾经多次亲自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唯独在盛庸与平安二人手中受过挫。特别是在沱河之战,平安指挥部队弓箭手一齐射向朱棣,致使朱棣身边的王旗上面插满了如刺猬毛一般的箭。
战后死里逃生的朱棣派人将王旗送回北平,并叮嘱朱高炽妥善保管于府中,以示后世不忘前人创业之艰。先后死于平安手上的燕军骁将也有数人(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真)。
当平安在灵璧决战中成为俘虏时,燕军上下欢呼声震天动地,诸将争着在朱棣面前请杀平安。
而朱棣却摆出了识英雄重英雄的高姿态,留下了平安的命,将其送回北平。靖难战争结束后,平安在北平出任都指挥使与后府都督金事等军职。
朱棣登基后的第七年北上巡视北平,某一天在阅览奏章时看见平安的名字,便随口对左右说了一句“平安还活着吗?”谁料,一句简单的问话,竟然一传十,十传百,等传到平安的耳中后,即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久竟因恐惧不安而自杀。
曾与盛庸、平安一起伐燕的南军将领何福,也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他在靖难战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役是在灵璧与燕军相持,最后突围而逃。
朱棣即位后,认为何福久经沙场,知晓兵事,先后让其镇守宁夏、甘肃等地。永乐年间,朱棣北征蒙古时,亦令何福随征。何福在北征期间数次违反朱棣的作战部署,因遭到大臣弹劾而快怏不乐,他在班师回朝后忐忑不安,最后自缢而死。
南军诸将中,形象比较正面的人物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他不仅曾率兵抗击燕军,而且在城破后没有迎接进入南京的朱棣,而是独坐在父亲的祠堂里面拒绝出来。
朱棣即使怒不可遏,但他考虑到徐辉祖的父亲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而且还是自己的小舅子(徐达的女儿是朱棣的妻子),故网开一面,只是将其削去爵位,幽禁于府第之中。徐辉祖在五年后病死。
相比之下,建文帝手下的那些南军诸将,不但在战场上与燕军诸将相比相形见绌,而且在归降朱棣之后的总体表现,也比不上辅助建文帝的那些主要文臣。
朱棣取代建文帝成为大明皇帝后,曾是建文帝的文臣们进行了激烈的抗争。
我们都知道,朱棣即位后,请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而思想正统、忠于前皇的方孝孺坚决拒绝,朱棣一怒之下,喊出不投降就诛你九族,方孝孺风骨更硬朗,回答诛我十族又如何,结果,和方孝孺有关联的十族八百多人被杀。
同样还有一位铁骨铮铮的文臣铁炫,宁死不屈服于朱棣,最后惨受磔刑而死,年仅37岁。
至于被朱棣以“清君之侧”为名而讨伐的“奸臣”齐泰与黄子澄,他们的骨头都很硬,城破后即使沦为阶下囚,都不屈而死。
与铁炫一起共事的文臣暴昭,也在燕军进入南京金川门时拒绝与新朝合作,守节而死。
历史虽然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虽然是“成王败寇”,但建文帝时期的文臣们信守着儒家传统的纲常理论,不肯支持造反的朱棣。
同样的,朱棣起兵后,其帐下的幕僚中竟然没有一位有影响力的儒士,反而是僧、道等方外之士。
所幸,朱棣也是一代雄主,“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汉武帝的谥号)、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