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霸主齐桓公能主动“尊王”,背后怎么回事?
时间:2021-12-23 16:28:09 阅读:(60)
江湖霸主齐桓公能主动“尊王”,背后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和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后人评述他的历史功绩之时,常常用“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八字来概括。“尊王”,是指齐桓公率领诸侯朝觐周王室,多次解王室危难;“攘夷”,是指齐桓公急公好义,多次击退外族蛮夷对周王国诸侯的入侵;“存亡”,是指齐桓公将被狄人毁灭的两个诸侯国——卫国和刑国在黄河南岸复国;“继绝”,则是齐桓公主导,让近邻鲁国摆脱了庆父之乱,重获新生。
说到齐桓公的“尊王”,对周王室而言,其实是件好事。
齐桓公之前,江湖上“尊王”口号喊得最响的是郑庄公。可是,郑庄公口号喊得响,内心里却是对周王室深深的蔑视:周王室要分郑国之政,郑庄公强烈反对,逼周平王不得不与郑国交换质子以换取信任;周王室任命了一位“副”执政卿,郑庄公就两次派兵攻入周王畿,让周桓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周王室撤销郑庄公执政卿之职,郑庄公干脆就不再去王室朝觐;王室趁机去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庄公打得落花流水……。
所以,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特别是在公元前707年被郑国打败之后,各诸侯国早就对周王不当回事了。如今,江湖霸主齐桓公居然还能主动“尊王”,被边缘化数十年的周王室应该感激涕零才对。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周僖王在位时,齐桓公为了收服宋国,曾经向王室示好,主动来洛邑请求伐宋。随后,在公元前681年卫国鄄地(山东鄄城县北)会盟中,周王室也派大夫前往参会,显示周王对齐桓公的支持。应该来说,在齐桓公称霸前期,与周王室合作还是较为愉快。
然而,好景不长。
周僖王虽然“傍”上了江湖霸主,奈何天不佑王室,仅仅继位四年,他就去世了。周僖王一死,王室与齐国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关键在于,周僖王儿子、周惠王姬阆太不争气了:他刚继位不久,就巧取豪夺王室大夫财产,结果引发了五大夫之乱。公元前675年,五位大夫不但改立周惠王之弟姬颓为王,还在卫国、苏国支持下,将周惠王赶出了成周,长达两年之久!最后,周惠王还是在郑国和西虢国的支持下,才得以平息叛乱、重新回到成周,坐上了王位。
王室发生动乱,江湖霸主却在两年时间里都不闻不问,齐桓公“尊王”的光环也就暗淡了不少。但齐桓公根本就在乎这一虚名:当前的江湖,是周王室有求于齐,又不是齐国有求于周王室。
果然,六年后,周惠王主动求上门来了。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按《史记·周本纪》记:“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因此,《左传》所言“赐齐侯命”,就是周王室正式承认齐桓公为天下诸侯之“伯”,也就是正式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了。当然,周王室的交换条件就是:要求齐桓公伐卫,替周惠王报仇。
对齐桓公而言,被王室正式封为天下诸侯霸主,是锦上添花的大喜事,当然求之不得。
但是,让齐国伐卫,却是有那么一点点为难。自从宣姜嫁入卫国后,卫国基本就成了齐国“跟屁虫”,从来没有背叛过齐国。因此,让齐国去讨伐卫国,确实有些抹不开情面。可是,为了周惠王送上的“霸主”头衔,讨伐一下卫国又何妨?
公元前666年,齐桓公带兵伐卫,在齐军到达的当天,卫国就溃败了。然后,齐桓公就宣示了王命,取赂而返。奉辞伐罪之旅进行得如此轻松,齐、卫两国更像是在演戏给周惠王看。
周惠王送出了一份大礼,得到却是别人的敷衍了事,内心当然不痛快。
公元前655年夏,齐桓公率领诸侯在首止(河南睢县东南)会盟。这次会盟,齐桓公是有些“膨胀”了,决心要干涉周王室家事。
早在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刚继位时就娶了陈妫为王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姬郑和小儿子姬带。因为周惠王夫妻更喜欢小儿子,所以隐隐约约就有改立姬带为太子的想法。
然而,自东迁以来,周王室已发生过多次内乱,都与父母偏心有关:周桓王宠爱王子姬克,后来姬克联合周公黑肩试图推翻周庄王;周僖王更喜欢王子姬颓,姬颓后来又联合五大夫将周惠王赶出了成周。
齐桓公认为,如果周惠王违背“立嫡立长”的继位法则,王室势必再生内乱。于是,为阻止周惠王改立太子,齐桓公特地组织了此次首止会盟。在盟会进行过程中,齐桓公与天下诸侯共同向王室求见太子姬郑,向周惠王施压!
作为周王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却被底下诸侯强行逼宫,周惠王怒不可遏!
但是,齐国的实力摆在那,周惠王也不敢公开与齐桓公对着干,只得派出太子姬郑参加了首止之会,向天下人表明不会再更换太子。在齐桓公称霸生涯中,这也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正是指齐桓公稳固了周襄王的太子之位!
虽然周惠王在表面上让了步,但对齐桓公的“霸道”却怀恨在心。于是,首止之会还在进行时,周惠王就让周公私下找到郑文公,对他说:“我协助郑国跟随楚国,再让晋国辅佐,这样大家都会过得舒心一些!”
为了对抗“霸道”的齐桓公,周惠王居然宁愿联合以“不尊周”闻名江湖的南蛮楚国,可见周王室对齐桓公有多痛恨了!齐桓公的“尊王”策略,居然“尊”出了如此结果,足以让天下人笑话了!
这是周王室第一次拆齐桓公的台,使得原本就对齐桓公不满的郑文公逃会,让齐桓公又多花了两三年来将郑国收服!
公元前653年12月,周惠王驾崩,太子姬郑继位,是为周襄王。
周襄王虽然继位,但是由于弟弟姬带的势力强大,他甚至不敢向天下公开发丧,生怕姬带趁机作乱。为此,周襄王特地派使者到齐国,寻求齐桓公的帮忙。
为稳固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2年春,齐桓公在洮(音桃,山东鄄城西)召集诸侯会盟,宣布拥立姬郑为王。洮地会盟结束后,得到霸主支持的周襄王才敢正式为父亲发丧。然而,此时已是来年12月份,距周惠王去世已整整一年!
姬郑为太子时,齐桓公就帮他稳固了太子之位;如今他正式登基为王,齐桓公又不辞辛劳地再次举行盟会,稳定了他的王位。照理来说,周襄王应该对齐桓公感恩戴德。
表面上,确实如此。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组织了著名的葵丘(大约是河北临漳县西)之会。在葵丘之会上,周襄王派出太宰孔出席,并当众赐予齐桓公胙肉。太宰孔当众宣布:“天子祭祀文王、武王后,派宰孔将胙肉赐给伯舅。”“伯舅”,是周襄王对齐桓公的尊称。祭祀文王、武王所用的肉,在周时非同一般,官方名为“文武胙”。“文武胙”,仅赏赐给那些地位、身份、贡献都不同凡响的诸侯。
周惠王在世时,封齐桓公为诸侯之长,却从没赐过他“文武胙”。周襄王为感激齐桓公,不但赐予他“文武胙”,还赐予齐桓公“彤弓矢”和美玉装饰的大车!(《史记·齐太公世家》)赐予齐桓公“彤弓矢”,就意味着齐桓公已获得了专伐诸侯之权!这可是齐桓公梦寐以求的权力——当年率诸侯伐楚时,如果有了这件宝贝,管仲也用不着翻出几百年前的旧帐来糊弄楚国蛮子了!
周王室与齐桓公之前旧日的那些恩怨,随着周襄王上台,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就在太宰孔宣旨完成后,周王室就第二次拆齐桓公的台了。
在太宰孔返回洛邑的半路上,碰到了准备前往葵丘参加盟会的晋献公。
一番寒暄之后,太宰孔直接了当地劝晋献公:“您可以不用去参加盟会了。齐桓公好大喜功,致力于动武而不休德。他喜欢施舍小恩小惠,诸侯进贡少、齐国还礼却重,褒奖归顺齐国诸侯的同时,也让背叛齐国的诸侯羡慕。每次盟会,他都简化仪式,多给诸侯好处,以体现他的诚信;他召集过三次盟会,保存三个亡国,以体现他的热心。他北伐山戎,南攻楚国,向西则召集了此次盟会。这就如同盖房子,屋顶都已盖好了,还能再加上什么呢?我听说,施惠难以普遍,受恩之人就很少会报答。施惠不众,施惠不报,都会结下怨恨。可齐桓公却希望施惠如放债一般得到回报,这恐怕行不通。他哪里还能顾得上晋国呢?您放心回去吧,将来有你出力之处!”(《国语·晋语二》)
齐桓公之所以要把此次盟会放在葵丘,就是为了吸引周王国西北的诸侯国前来参会。这其中,齐桓公最想顺服的诸侯,莫过于日渐强大起来的晋国!可是,太宰孔刚在葵丘之会上宣布了周王室对齐桓公的赏赐,回过头就劝晋献公不要参加葵丘之会、拆齐桓公的台,可见周王室对齐桓公的不满根本就没消除过!
这次齐桓公究竟是怎么得罪了周王室呢?
太宰孔的一句“齐侯将施惠如出责(债)”,道出了个中缘由。齐桓公三番五次帮周襄王,也不过是他放给周襄王的“债”。既然是放债,就必然得到回报。葵丘之会上赐予齐桓公的“文武胙”、“彤弓矢”、“大路”,都是周王室与齐国的一次政治交换,而不是周王室真心想赐予!——齐桓公可不是“活雷锋”,会免费帮别人忙!
正是齐桓公这种赤裸裸的施惠望报心态,让周王室对齐桓公高度不满,所以才在葵丘之会进行时,再次拆他的台,阻止晋国参会!
齐桓公的“尊王”,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内心里他与郑庄公一样,充满了对周王室的不屑。正因为如此,齐桓公与周王室之间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信任,双方都不过是在利用彼此,关系时好时坏也就正常了。所以,才会有周王室两次拆齐桓公的台——关系极差时,周王室甚至宁愿与“不尊周”的楚蛮合作,来对抗齐国!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正如同太宰孔所说,齐桓公太喜欢动用武力来宣示他的“霸道”,却很少真正地以德服人。这也许是葵丘之会后,齐国霸业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