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之死: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历史真相
时间:2013-10-28 13:35:02 阅读:(481)
导读:上官婉儿,唐高宗时的朝廷重臣上官仪的孙女,14岁时因聪慧善文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如日中天,在当时的政坛、文坛都拥有显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韦后被杀,当属咎由自取;而上官婉儿之死,却让后人唏嘘不已。
唐高宗麟德元年,即公元664年,身居相位的上官仪因替高宗李治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所杀。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在郑氏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到了14岁的时候,上官婉儿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
仪凤二年,即公元677年,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
从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开始,武则天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神龙元年,即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翌年,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
景龙元年,即公元707年7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韦后和中宗一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太子李重俊兵败被杀。
上官婉儿度过了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的危机后,更致力于辅佐朝政。设立修文馆,“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是相当富有政治智慧的手段。据《大唐新语》记载,上官婉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这虽然主要是为了扩充自己的政治力量,然而,此举也促成中宗朝宫廷诗创作日益繁盛的局面。《景龙文馆记》是这样评价上官婉儿的:“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借助显赫的政治地位,通天元年之后的宫廷文坛上官婉儿成为拥有绝对大权者。张说的《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也说,“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嘉猷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鸣呼何仰”。“两朝专美”一词形容上官婉儿在武则天和唐中宗两朝的显赫地位,实不为过。
在设立修文馆期间,天下诗文才子云集京师,上官婉儿便邀请他们入修文馆,摛藻扬华。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连流竟夕,醉不思归。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做,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文臣才子所做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当时,朝野上下,吟诗做赋,靡然成风。韦后本不工诗,就由婉儿捉刀代笔,文臣才子们也明知非帝后亲笔,但当面只好认她自制,格外称扬,韦后遂把婉儿宠上加宠。于是,婉儿趁此机会,将小自己6岁的兵部侍郎崔湜引做自己的面首。
崔湜是定州人,他在诗中说,“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但考量其一生所作所为,既不愚也不直,虽有才却无德。他的品行可用两个成语来概括,一是见风使舵,一个贪得无厌。崔湜留下了38首诗歌,有许多是在马上吟就的。每逢下朝骑着马走出端门,他并不急着回家,而是揽辔缓行,且行且吟,用诗歌来缓解紧张的神经。同朝为官的张说见到此情此景,感慨道:“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
当时,崔湜年少多才,与婉儿堪为一对佳偶,如今只是结为露水夫妻,婉儿并不满意。因为当时崔湜在宫外,婉儿在宫内,宫闱乃是禁地,出入都不方便。于是,婉儿请营外第,以便游赏。中宗派人为上官婉儿修建别院,穿池为沼,叠石为岩,穷雕极饰,院内亭台阁宇、园榭廊庑,无所不有,风雅时尚,当为洛阳第一家。上官婉儿与崔湜从此日日鸳鸯戏浴。崔湜的弟兄崔莅、崔液、崔涤也个个都是眉清目秀、面如冠玉的美貌少年,崔湜就将他们引进宫中,同时与上官婉儿幽会。不久,崔湜又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外州司马;也因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为其申理,仍官复原职。
景龙四年,即公元710年,太平公主势力风生水起,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6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7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并托他婉告李隆基,乞求免其一死。刘幽求见她娇喉宛转,楚楚可怜,便满口答应。正巧此时李隆基入宫,刘幽求就将草制呈上,替上官婉儿代为申辩。但李隆基却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遂杀了上官婉儿于旗下。那么,李隆基为什么坚决要杀上官婉儿?仅仅是因为如他自己所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的原因吗?李隆基坚杀上官婉儿的背后还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纵观上官婉儿一生,不仅多姿多彩,而且跌宕起伏;不仅雪明花艳,而且才华横溢。据《景龙文馆记》记载:上官婉儿天资聪敏,少年时代就在宫廷脱颖而出,她“聪达敏识,才华无比。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上官婉儿不仅有文词,而且明习吏事,逐渐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得以参与奏章的批复和政令的拟定,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核心。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亟需借重上官婉儿的政治才干,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昭容为九嫔之一,当时在后宫地位仅在皇后之下,上官婉儿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其政治地位又非武则天时代所能比拟,显然已达到她一生政治生活的巅峰。
据《旧唐书》记载,按照惯例,朝廷文告均由名儒学士草拟。武德、贞观年间,有温大雅、魏征、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年间,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年间,刘懿之、刘禕之、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武则天执政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唐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上列诸人,均为朝廷重臣,一代文宗。与之相比,上官婉儿以一人之力,批复四方的表奏和草拟朝廷的政令,其政治才干和文学修养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上官婉儿凭借她的聪明才智,周旋在武、韦、李等各大政治势力之间,并借此掌握国家大权,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昭容,没有自己的势力,朝堂上的风起云涌也让她疲于应付。景龙四年,即710年5月,中宗突然死亡,这让上官婉儿感到了危机。韦后意欲独掌大权,让婉儿起草一份遗诏,第一,让十六岁的李重茂接班当皇帝;第二,让韦皇后辅政,就像当年的武则天一样,裁决军国大事。
但是,婉儿并不认为韦后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大局,李唐皇族的力量依然相当强大,李重俊的政变已经给了她足够的警示。于是婉儿联络了太平公主,此时的太平公主在朝堂中已是举足轻重,她也乐意与婉儿合作,于是二人连夜起草好了一份不同于韦后让婉儿起草的那份遗诏的遗诏。这份遗诏重点内容一共三条。第一条: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第二条:韦皇后知政事;第三条: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然而韦后并不满意,她准备效法武则天当皇帝,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这无疑令李唐皇室感受了巨大的危机,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
当年7月21日,李隆基引兵杀入内宫,声称“韦氏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大部羽林军临阵倒戈,韦氏一党来不及反应,尽数被杀,史称“唐隆政变”。而与韦后关系过密的上官婉儿也在诛杀之列,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此时还是没有放过上官婉儿。
当时,李隆基一声号令,羽林将士们便欣然从命,宫城的防卫不攻自破,韦后与安乐公主均被杀之。其实,李隆基此次政变要杀的第三个人,就是上官婉儿。但是,婉儿临危不惧,在杀声震天之中,自己化妆更衣,命令宫女排列整齐,静静地秉烛迎接刘幽求。这个场景让刘幽求十分吃惊。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本想当初草拟的那份诏书能证明自己和韦后不是同谋,但也正是这份诏书引来了杀身之祸。因为李隆基希望的是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称帝,而婉儿的草拟诏书中相王李旦只是参谋政事。尽管刘幽求苦苦地为上官婉儿求情,但是,李隆基还是下了必杀令。一代才女上官婉儿就这样死在了李隆基的刀下。
其实,上官婉儿在政变中计划十分周密,她早早就联络了太平公主。然而,她没有算到引兵攻入宫中是杀伐决断的李隆基。李隆基虽与太平公主一起对付韦后,但二人实则各怀鬼胎。此外,上官婉儿一次又一次地在政治斗争中左右逢源,固然说明她聪慧敏捷、心机过人,但也暴露了她政治道德的致命弱点,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节操和政治立场的人。所以,在这次政变中婉儿聪明反对被聪明误,她手中的遗诏非但没有成为救命稻草,反倒成了刺向她自己的一把利剑。
从上官婉儿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中,不难看出,她对于权力的无限崇拜,但也正是权力害了她的一生。上官婉儿生下来不久,就受到爷爷上官仪的牵连,被武则天的强权没入掖庭,成了万人之下的奴婢。后来,又因为武则天的赏识,成了万人之上的一代女皇的心腹。这样的经历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权力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权力可以让人荣华富贵,也可以让人死于非命。这种对权力的崇拜,让身负血海深仇的婉儿完全忘记了武则天的杀父之仇,并心甘情愿地为她卖命;也让婉儿在武则天死后投奔唐中宗李显,从而登上政治生活的巅峰。这虽然是婉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学会的生存哲学,但也成为了她政治生活中的致命软肋。从婉儿的诗作“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中,不难看出,这位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的一代才女的内心对于平静祥和生活的向往之情,然而政治生活中的波诡云谲却让婉儿一步步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
当然,动荡的时代没有所谓的升平祥和的乐事,盛极一时的红梅妆也有凋零的时候。宫中的生活虽风光无限,然而岁月易逝,红颜易老,如花似玉的美女也有人老珠黄之日,成功者也有失败之时。正因为如此,婉儿虽为失败者却获得了不少同情。她死去的第二年就恢复了上官昭容的身份,而且被追谥为“惠文”。李隆基即位后还念其文才而广征她的诗文作品,编成文集二十卷,以使得一代旷世才女,不至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唐德宗贞元年间,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展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巾帼宰相”文学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尽管她也曾一度享尽荣华富贵与无上权力,但她依然对皇帝、皇后,乃至公主都要曲意逢迎,这背后的甘苦辛酸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一代聪慧无比的旷世才女,在宫廷斗争中也难逃死于非命的厄运,想来不禁让人唏嘘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