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趣闻

老北京过年民俗:摸石猴 摸铜特 摸门钉

时间:2013-05-23 15:50:56   阅读:(147)

  老北京过年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除了走亲访友、贺岁拜年、逛庙会,还有到白云观摸石猴、去东岳庙摸铜特、到正阳门摸门钉等等。

  白云观到底有几只石猴?

  过年到白云观摸石猴的习俗,据说是从明代流传下来的。传说过年时到白云观摸石猴,可以祛病避邪。因为“猴”的谐音为气候的“候”,“摸猴”意在摸“候”以“顺”天候,“道法自然”,顺应节令气候的变化,新的一年四季吉祥、健康平安。还有一说是“猴”通“侯”,寓意“封侯”,如果诚心抚摸石猴,可事业顺利、官运亨通……尽管关于石猴的种种传说不乏迷信色彩,但每逢过年,很多人无论多忙都要来一趟白云观,把白云观里的石猴逐一抚摸一番。其实,摸石猴的人心里明镜似的:石猴灵不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摸摸它,图个吉利和快乐,心情愉悦了,人的身心健康了,也就诸事如意了。由于白云观山门中间门洞石拱券东侧下端,雕有一只正在静坐修炼的小石猴,所以进入白云观山门排着长队摸石猴成为京城过年时的一景。如今,那只不过巴掌大小的石猴被成千上万的人摸来摸去,不仅比券门的其他地方亮堂,石猴的模样也被摸得越来越模糊。

  其实,白云观的石猴不光这一只。

  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有“天下道教第一丛林”之称。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据唐代刘九霄撰写的《再修天长观》记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太上老君,特建此观。金正隆五年(1160年),天长观被焚毁。金大定七年(1167),金世宗完颜雍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完颜雍赐名“十方大天长观”。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长观再遭火焚。翌年重修,并赐名“太极宫”。金末,太极宫逐渐荒废。元初,邱处机(号长春子)自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被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修葺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因其道号长春子,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七月,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征战,长春观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遂奠定了今日见到的规模。

  白云观的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有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财神殿、玉皇殿、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西路和东路的主要建筑分别为八仙殿、吕祖殿、文昌殿、元辰殿和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雷祖殿等,白云观的石猴正是“隐藏”在这诸多的建筑中。关于石猴的数量,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共三只,因为过去有“三猴不见面,铁打白云观,有门无人走,倒坐南极殿”的传说。说的即是白云观里有三只石猴,隐藏在观里的不同地方,互不见面;其二说是共有五只,那么,除了人们进山门时必摸的石拱上的这第一只石猴外,其他的石猴都“藏”在哪呢?

  因为石猴的“藏”身之处都很隐蔽,若想把白云观里的石猴都摸遍,还真要花些工夫。原来,第二只石猴“藏”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形影壁须弥座的浮雕中,须弥座的整幅图案是一棵大树,树上挂满果实,树下一匹奔马,马前有一只小猴,大小和山门上的石猴差不多。第三只石猴“藏”在白云观东路的雷祖殿前,殿前西侧有座石碑,据称叫“九皇会碑”,其底座浮雕的图案中雕有一只手托仙桃的小石猴。但笔者去过几次白云观,这通石碑都被蓝色铁板子遮挡着,无法得见这只石猴的真容。

  认为白云观石猴应该为五只的人,是再加上以下两只:一只在窝风桥南东侧“重修窝风桥碑”的石碑座上,这只小石猴手捧一个大蟠桃,体形比山门上的石猴大了许多。从石碑上所刻的时间来看,这块碑立于1989年;另一只石猴在白云观西路的元辰殿前,一座巨大的十二生肖影壁上刻有十二只动物,其中之一便是石猴。

  东岳庙的铜特是什么“神兽”?

  在老北京,每逢春节期间,东岳庙都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拜太岁、摸铜特,每天都会有不少人来祈福禳灾。那么,铜特到底是什么“神兽”?为什么摸铜特可以祛病避灾呢?

  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元至治三年(1323年)落成,被朝廷赐名为“东岳仁圣宫”,明代改名为东岳庙。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岳庙遭火灾,绝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次年(1700年),康熙帝颁布敕命重建庙宇,花了三年时间,东岳庙基本按原样得以修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整座庙宇再度重修。1996年,东岳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向社会开放。

  东岳庙的建筑由中路正院和东、西两院组成,占地6万平方米,殿宇房屋600余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庙宇。从琉璃牌楼起,沿着240米的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瞻岱门、岱岳殿、育德殿和后罩楼等。岱岳殿与育德殿之间,由穿堂连接,形成“工”字形格局,是典型的宋元建筑形制;阜财殿、广嗣殿檐下转角处的鸳鸯交手,仍保持着元代的建筑特点。

  东岳庙的琉璃牌楼是老北京最著名的牌楼之一,牌楼现在与东岳庙的庙门隔朝阳门外大街相望,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

  东岳庙号称有“三多”:一是塑像多,二是石碑多,三是楹联多。据1972年的统计,东岳庙内尚有塑像1316尊,现仍存近千尊。石碑的数量之多更流传着“东岳庙的石碑数不清”的说法。据上世纪末的统计,尚有石碑138通,其中元碑1通,明碑32通,清碑99通,民国时期的石碑6通。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指的是东岳庙的“四宝”。其中“机灵鬼儿”指东岳庙东碑林的顺治《重建东岳庙金灯碑记》碑,碑座两侧各刻有一个小道童提着灯笼。由于雕工精湛,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去,都像道童用眼睛看着人笑。“透亮碑儿”指的是西碑林炳灵公殿前的一通石碑,碑首刻有两条蟠龙。此碑采用透雕的手法,在龙身处镂刻出六个孔,人们透过碑首,可以看见碑后的天空,因此得名“透亮碑儿”。“小金豆子”是铺在岱宗宝殿月台西侧的一块青白石条,上面镶嵌着一粒粒如豆状大小的金点。有人以为是金子争相抠取,实际上这些亮点儿只不过是自然形成的铜矿脉点罢了。“不吃亏儿”指的是一个石碑座,刻画的是一群淘气、顽皮的小猴捅蜂窝,马蜂飞来,小猴们抱头逃窜,神态生动逼真。此外,楹联多也是东岳庙的一大特色。几乎每座殿宇前都挂有白底黑字小篆体的楹联,这些楹联大多意蕴悠长,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过,过年时东岳庙最吸引人的内容还是摸铜特。铜特被安置在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康熙御碑碑亭前,这座御碑记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岳庙失火后皇家出帑银重修的经过。所谓铜特,其实是用铜铸造的“特”,这种“神兽”生活中并不存在,相传它是文昌帝君的坐骑。“特”的形状为骡身、马头、驴尾、牛蹄,因此,还有“四不象”之称。又传康熙皇帝巡幸江南时骑过它。民间传说抚摸这只“神兽”能治病,非常灵验。据说它之所以叫“特”,正是缘于它有一种奇特的功能,若人的身体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的病处,然后再摸摸它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如今,这只铜特头部、腹部、尾部甚至鼻子都被摸得黄亮黄亮的。

  正阳门城门上有多少颗门钉?

  到正阳门“走桥摸钉”也是老北京过年的习俗之一。清《月日纪古》卷一中记载:“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盖因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钉”谐音“丁”,取“添丁”之意,寓意家中人丁兴旺,希望来年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众所周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城门为“内九外七皇城四”,每座城门上都有门钉,为什么一定要到正阳门来摸门钉呢?据传是因为正阳门是北京城的城楼中最高的一座,通高43.65米,所以摸正阳门的门钉最灵验。

  正阳门屹立在天安门广场南端,是中国明清两朝都城的正南门,坐落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俗称前门。正阳门始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最初沿袭元大都的正南门之名,称为丽正门,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改称正阳门并沿用至今。历史上正阳门本是一个包括城楼、箭楼、瓮城及庙宇在内的古代群体建筑,但在朝代更迭和岁月风雨的销蚀中,如今仅存城楼、箭楼两座主体建筑,为1906年的遗存。

  门钉是古建筑的一种构件,大门上装门钉,是用来加固门板的。最初主要用于军事防御,起加固城门的作用,后逐渐倾向于装饰。老北京很多城门上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镏金。关于门钉使用的数量,明代以前并无明文规定。到了清代,才把门钉数量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大清会典》规定,门钉只用在皇宫、坛庙和皇室成员府第。皇宫、坛庙大门,每扇门板门钉九行,每行九枚;亲王九行,每行七枚;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九行,每行五枚。皇家建筑上的门钉数目都是横九竖九,共81颗门钉,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体现古代所谓“九五之尊”的观念。据说在京师九门中正阳门规模最大,正阳门门洞是京师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所以,到正阳门摸门钉是老北京女子的首选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7Cz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标签: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