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最后是怎么灭亡的?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有什么渊源?
时间:2020-01-07 10:04:50 阅读:(94)
腓尼基与迦太基这两个古老的国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地中海沿岸著名的商业大国。这两个国家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弄断了地中海的所有贸易,日进斗金。虽然说财大气粗,但是对于国家的安全一直来说都是个头疼的事情。因为在这两个国家的周围国家基本上都是奉行扩张主义的军事帝国,在赚钱的同时经常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战争,这与如今很多发展中的国家非常的类似。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两国的历史,或许会对当今世界产生一丝新的见解。
有国无防——腓尼基灭亡
腓尼基人本来叫迦南人,是起源于今天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的古老民族,西方传说中“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就是他们的老家。迦南人本来都是农民,在经历了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大冲突后,其中一部分人改行当了商人,活跃于地中海东部,因为他们卖得最好的产品是一种从贝类中萃取的紫色染料,所以希腊人称他们为腓尼基(希腊语紫色的意思)人。
腓尼基人除了卖染料,也借助他们发达的造船、航运技术,在希腊、埃及、爱琴海诸岛、叙利亚等地寻找商机,通过低买高卖各地的特色产品,积累了巨量的原始财富。
由于擅长航海,腓尼基人很早就摸清了整个地中海的地理和政治环境,他们在地中海的西边尽头,找到了黄金和白银的生产者——伊比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居民。
腓尼基人利用垄断航路的优势,从地中海东部收购商品,然后运去伊比利亚半岛换取金银,这种远洋贸易让他们赚到了不可思议的财富。商人的手段无非是利用空间时间差异、信息差异来赚取高低剪刀差价,可以说,腓尼基人作为第一支海上商业民族,将商人的游戏玩得炉火纯青。
商人有一个劣势,就是对于利润的渴望超过一切。腓尼基人赚了钱之后,把财富投入了扩大再生产中,他们建造更多的船只、盖起更多的手工作坊、探索更多的商品供应地与市场,但是他们忘了自己被虎狼环饲的险恶环境。
面对周围不断崛起的军事强国,腓尼基人选择用钱来摆平问题:通过贸易与埃及维持和平;用共享技术与以色列建立友好关系;以交“保护费”的方式向亚述买安全。这些做法一开始收效不错,因此腓尼基人忽视了本土的国防工程,他们将投资剩下的钱全部用来建设海军,保障海上航线的安全。
随着军事力量的快速提升,亚述帝国的胃口越来越大,再也不满足于腓尼基给的“岁币”,他们希望拿走腓尼基赚到的所有钱,于是亚述跟腓尼基翻了脸,打下了后者的所有城市,最终,有国无防的腓尼基投降了,向亚述俯首称臣,失去了一切。
大国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军事实力的较量,商业帝国能用钱买来暂时的和平,却买不来恒久的安全。商业无法回避与现实政治的牵连,腓尼基人一心赚钱,妄图通过利益输送购买和平,只能算是痴人说梦,最终无法逃过被军事帝国吞并的命运。
殷鉴不远,腓尼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选择了一条与宗主国殊途不同归的道路。
有财无义——迦太基众叛亲离
公元前七世纪,原为腓尼基在突尼斯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逐渐崛起,取代了腓尼基人在地中海西部的霸主地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腓尼基在地中海西部的贸易没有技术含量,几乎全部是与伊比利半岛的金银交易。原本的贸易方式需要分两步走,首先从巴勒斯坦满载手工制品出发,再航行至伊比利亚贸易,然后将黄金白银运回老家继续采购手工制品。由于古代航海和造船技术的限制,所有贸易船必须在迦太基登岸补给,迦太基就如同今天的新加坡,借着地理优势,逐渐发展了起来。
后来,迦太基发展出了自己的手工业,商人们不需要再去巴勒斯坦进货,直接在迦太基拿货,顺风顺水地去伊比利亚,然后载着金银返回迦太基,这条贸易线路比之前的长途运输更加便捷——省时省力省路程。
第二:东方的腓尼基成了亚述的附属国,丧失了自主。腓尼基商船随时要被亚述征用为战船,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的贸易秩序。在这种情况下,腓尼基的衰落板上钉钉,难以维持过去在地中海贸易中的强势地位,于是原为腓尼基殖民地的迦太基趁势取代了宗主国。
相较于腓尼基在地中海西部只交换金银的短视,迦太基的目光更加长远,他们力图打造区域贸易网络。迦太基一方面在北非、伊比利亚半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建立贸易据点,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威慑贸易网内的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以及罗马人,使他们明白,只有与迦太基合作才能避免利益受损。
为了稳固海上霸权,迦太基建立了许多沿海要塞,并逐步将其扩展为城市,不断强化影响力。地中海的资源和市场是有限的,迦太基人的扩张势必引起战争,他们与殖民西西里岛的希腊人发生了冲突。公元前480年,趁着希腊和波斯鏖战正酣,迦太基人向希腊宣战,战争拐点是希梅拉战役。此役,迦太基集结了一支由迦太基人、利比亚人、撒丁人、伊比利亚人组成的大军,号称三十万,却在西西里岛全军覆没。
除了将领无能,迦太基人最大的问题出在士兵身上,他们的军队由雇佣军和临时征召的外族人组成,无论是战斗力、团结,还是忠诚度,都无法与希腊城邦公民组成的军队相抗衡。经过希梅拉战役的大挫败,迦太基人开始改造自己的国家,他们在坚持商业优先的基础上,开辟了大量的农垦区,培养类似希腊城邦公民的迦太基公民,这个过程,可以视作迦太基主动的希腊化。
商业城市本就无法养活太多人口,即便增加农垦区,迦太基的人口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因此他们的军事力量仍然依赖殖民地。
迦太基对殖民地的管理方式,即便用古代的标准来看,也只能算是刚及格,虽然不至于明显欺负人,但绝对谈不上仁慈。和平时,殖民地要向迦太基上交大量的税金和粮食;战争时,殖民地还得向迦太基提供士兵,作为厢军出战。
仗打赢了还好,一旦战事失利,殖民地除了损失人口,还得负责帮迦太基偿还战争赔款。简单来说,殖民地对迦太基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所以从迦太基崛起一直到被罗马毁灭的八百多年间,北非、伊比利亚半岛的迦太基殖民一直处于此起彼伏的叛乱中,导致迦太基始终无法获得一个稳定的陆上环境。
《战国策》中有一个冯谖帮孟尝君“市义”的故事,说孟尝君的门客冯谖,用烧毁债券的方式帮孟尝君“买”到了封地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等到孟尝君失势,返回封地避难,受到当地人民热情欢迎。
迦太基人就不懂得“市义”的道理,他们贪婪地攫取财富,不尊重殖民地人民的权益,无法获得治下群众的支持。对于被压榨的殖民地来说,迦太基人并不比罗马人更亲切,殖民地人民对于迦太基这个政治符号毫无归属感,迦太基人有财无义,注定不会得到好下场。
轻信承诺——迦太基悲惨灭亡
布匿是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通常指希腊化后的迦太基人。从公元前264年到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共打了三次布匿战争。第一次战争的起因是西西里岛被一群雇佣兵攻占,当地希腊殖民者分别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导致后两者为了争夺霸权打了23年,期间罗马一度进逼迦太基在北非的老家。
虽然迦太基占领了大部分西西里岛,但却出人意料地败给了罗马海军。最终迦太基承认失败,付给罗马巨额战争赔款,后来罗马又趁科西嘉岛、撒丁岛起义反迦太基的机会,出兵强占两地,失去了这两块殖民地,迦太基无奈让出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
第二次布匿战争,就是有名的汉尼拔远征。号称“山地战之神”的汉尼拔以伊比利亚半岛东南部为基地,北上高卢,与当地部落合作,翻过阿尔卑斯山奇袭罗马。有历史学家认为,一直以来,将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为视为勇敢无畏的观点其实并不正确,以最新的研究来看,越过阿尔卑斯山的路线其实是汉尼拔家族长期经营贸易,并与当地的高卢部落合作后开辟的贸易走廊,换言之,汉尼拔的出奇不意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并非孤注一掷的冒险行动。
从战争的全面走势来看,虽然汉尼拔在坎尼会战成功消灭了当时罗马军团的主力,然而罗马各城市坚决抵抗迦太基和高卢的联军,使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上找不到合作对象,始终无法彻底击败罗马。另一方面,罗马在坚守老巢的同时,派兵突袭了伊比利亚半岛,切断了汉尼拔的粮道,最后“围魏救赵”,派大军攻击迦太基城,使汉尼拔不得不放弃意大利的战事,回师救援。
在北非爆发的札马战役,罗马复制了汉尼拔在坎尼的战术,成功打败了这位“山地战之王”,迦太基再次失败。此战过后,迦太基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距离亡国只有一步之遥。
第三次布匿战争算是落井下石之战。苟延残喘的迦太基不可能再次威胁罗马,但罗马的元老院认为必须毁灭迦太基。
公元前149年,罗马借口迦太基与邻国有领土纠纷,悍然对迦太基开战。罗马这次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让迦太基亡国灭种,罗马人在开战后宣布:如果迦太基愿意交出300名贵族子女、粮食、武器和船只,则仍可保持领土完整。迦太基人交出了武器,罗马人接过武器后立刻毁约,从此之后,历史中再也没有了迦太基。
迦太基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战斗和投降面前,如果选择投降,投降过后,你仍得面对战争,而且,投降后的战争远比投降前的战争屈辱。迦太基在三次布匿战争中总是轻言放弃,动辄投降,从来没有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勇气,这或许就是他们商人气质的表现,他们轻而易举地交出了武器,把希望寄托于罗马人订立的契约和诺言,或许罗马人当时已经开始嘲笑迦太基人的愚蠢了吧。
腓尼基和迦太基的历史,足以印证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便一个大国商业繁荣,但有国无防、有财无义、轻信诺言,最终一定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