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和天皇的关系是怎样的?天皇制度为什么没有被推翻
时间:2018-12-20 08:41:11 阅读:(105)
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个由大将军统治的时代。很多朋友会奇怪,既然大将军已经成为了全国的首领,为什么他没有推翻天皇或者替代天皇呢?虽然天皇在名义上是日本的最高统领者,但在历史中,天皇手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时间短的可怜,所以天皇对幕府不会造成任何威胁,只是一个象征意义而已。幕府将军和天皇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皇帝和丞相,当皇帝并没有任何实权,国内朝政一切都要听丞相的,所以德川幕府根本就没有必要取代天皇的位置。
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从血统上来说没有过改朝换代,但自从镰仓幕府建立后1185年到1867年,长达700年间天皇没有实权,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靠手下权臣的接济过活。
而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的真实地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长达265年的统治,深刻改变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说一说德川幕府时期一些影响重大的事件,管中窥豹一番。
一、政治
想要了解德川幕府的政治形态,就要对日本社会结构有所了解。日本与中国不同,古代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非常差,可以说,只要中央权威衰败,地方豪强(大名)立刻会独立,这也是日本战国为什么能打200多年的原因,从本质上来说,日本自古就是个分裂的国家,仅仅依靠相近的民族凑在一块过而已。
而德川幕府建立后,施行了古代日本历史上最为苛刻的集权手段。比如要求各地豪强(大名)自行拆毁城堡,一个省(国)只能有一个城堡,是为“一国一城法”,此举大大削弱了地方军事势力。
每当幕府要修建什么国家工程了,各地豪强(大名)要按照实力大小,向幕府捐款,实际上就是摊牌。而且捐款数额也不是按照实力,而是按照亲疏。跟幕府关系好的大名就少捐点,关系差的就多捐点,什么?没钱捐?不要紧,可以向东京的富商贷款嘛,分期付款。
同时,各地豪强(大名)不得全年待在地方,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要住在东京(江户),以便加强对他们的人身控制。
德川幕府规定“喧哗两成败”。简单说就是,如果两个武士产生了冲突,拔刀相向,无论谁对谁错,只要动刀见血了,双方就都有错,都要接受惩罚,这就给好斗的武士带上了一个“紧箍咒”,社会治安大为好转。
二、经济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经济最核心的问题是米价。由于国家统一,货物可以自由流通,商业经济空前发达。以东京和大阪为代表的商人阶层,手握巨量资本,可以操控米价,这是前代幕府不曾遇到过的问题。
德川中期的几位将军,都被米价折磨过。一旦米价暴涨,社会就会动乱,稳定米价就是稳定幕府统治。德川吉宗在位期间,开启“享保改革”,鼓励开垦更多土地,要求各地大名多多交粮就可以缩短待在东京的时间。同时裁减幕府供养的军队(旗本)数量,发展与中国和荷兰的贸易,增加幕府收入,只要市场上米价异动,幕府立刻出面打压米价,使幕府大得人心,人称“米将军”。
商人阶层的崛起也影响到武士,商人有钱没地位,武士没钱有地位。商人为了获得和财富相等的社会地位,乐于给武士放贷,一旦武士还不起贷款,就会被要求将武士身份卖给商人,以至于德川幕府中后期,将军三番五次下令武士身份不得更改,但社会上贩卖武士身份的活动屡禁不止,“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
三、文化
德川幕府时期的文化成就很高,为后来明治维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首先,幕府提倡儒学,以藤原腥窝为代表的日本儒学家进入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武士幼年学校也普及了儒学教育,但要指出的是,日本儒学跟中国有不少区别,比如他们积极提倡“忠”而不是“仁”,很多地方颇具日本特色。
幕府在封杀基督教的同时,仍然欢迎荷兰人来日本经商。荷兰人带来的西方学识让日本人大开眼界,被称为“兰学”。跟中国人比起来,日本虽说也是锁国政策,但一直对西方科学进步有清醒的认识。
这一时期,日本本土文化非常繁荣,俳句、能剧、漫才、浮世绘等独具日本特色的艺术形式百花齐放,这些文化语言将日本人从思想上统一在了一起,民族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