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历史

南宋祠禄制简介,对士风与吏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时间:2020-10-03 11:51:06   阅读:(485)

  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隋唐未兴,明清不继,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它虽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但质却颇不相同。唐代的宫观使,是实际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而宋代的祠禄官,虽叫做“监某庙”、“提举某宫观”,却与宫观事务没有太大关系,“祠”与“禄”之间基本脱离,只是借名食禄而已。此制始设于宋真宗,初衷是为了“佚老优贤”,是专门提供给高官的一种福利政策。下面星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宋祠禄之制》条中表述甚明:“自真宗置玉清昭应宫使,以王旦为之,后旦以病致仕,乃命以太尉领玉清昭应宫使,给宰相半俸,祠禄自此始也。”这时的祠禄制度,“莅兹重职,允属台臣”(《宋朝大诏令集》卷五九《向敏中景灵宫使制》),得者位高,数量极少。到王安石变法,祠禄制变成了“以处新法之异议者”(宋·王栐《燕翼贻谋录》卷一)的名头,阙位大增,对象向中层官僚放开,从以前的寥寥数人,变而为几近百数。之后,发展势头迅猛,到了南宋初年,今日可统计出的祠禄官就已达一千四百余名,如果考虑到南宋版图缩小、官阙减少的因素,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南宋的中高层士大夫,鲜有未得祠禄者,倘不小心被弹劾,其命运无非就是“自乞奉祠”或“落职奉祠”了。这对于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士大夫而言,自然是人生的挫折,但对于那些不甚追求或者无力追求仕进的人来说,倒也算是一条很好的退路。比如大儒朱熹,本来当官的时间也不长,口头还常常嚷着“请祠”,因为“奉祠”对他来说确实是较好的选择:既然不能得君行道,我不妨回乡讲学、谈道著说去罢,还照样能拿点国家的钱。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为“祠禄”在南宋的泛滥,许多仕途不顺的士人都摸熟了“请祠”的退路,这自然给南宋朝廷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所以史学界对其评价较为消极,如香港学者梁天锡先生在大作《宋代祠禄制度考实》中就认为它除了造成财政负担外,还对士风与吏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1)党人奉祠,党祸益烈;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2)贪吏奉祠,聚敛成风;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3)失职与祠,吏治日坏;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4)失检与祠,士风大变。这些结论都是可信的。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祠禄制度又有其积极意义,尤其是它对南宋文学、学术发展的影响,更应给予正面评价与充分估量。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S1g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标签: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