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怎样的?
时间:2021-07-15 14:54:12 阅读:(311)
提起安史之乱,略懂唐史的人脑海中肯定会出现安禄山、唐玄宗、杨国忠这几位主要历史人物,关于事件的起因,大致会说是唐玄宗的一味宠信导致安禄山拥兵自重、包藏祸心,而杨国忠争宠迫使安禄山提前造反,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下面星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不过,像安史之乱这么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爆发,绝不是仅凭几个历史人物的意志就能导致的。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被当时的时局、制度、人事、利益、情感等各种因素所驱使,做出各种抉择,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公元611年开始,隋末大乱,群雄逐鹿。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自晋阳起兵,于次年夺取长安,开国建唐,此后凭借关陇军事集团的支持,采取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历时七年,先后平定陇右薛举、河西李轨、河东刘武周、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两湖萧铣、岭南冯盎、虔州林士弘、江淮辅公祏、河北刘黑闼、鲁南徐园朗、冀北高开道等割据政权,至公元624年,除依附突厥的朔方梁师都政权外,基本统一全国。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一样,唐朝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直面周边各族政权的挑战。
自东汉末年持续至西晋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小冰河期导致北方气温剧降、持续干旱,周边各族纷纷涌入中原求生存,史称“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在曹魏政权的军事高压下,北方时局尚能维系。西晋皇室八王之乱,自废武功。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内迁各族纷纷举兵割据,形成史称“五胡乱华”的分裂混战局面,“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北方汉人为逃避战乱,纷纷南渡长江,“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史称“衣冠南渡”。在经历一百多年的混战后,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最终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史称“南北朝时期”。
北魏入主中原时,柔然汗国在北方草原兴起,与北魏长期攻伐,引得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传为千古佳话。6世纪中叶,本为柔然锻奴的突厥部崛起,击灭柔然,雄霸草原,西与拜占庭联盟,屡败波斯,东逼长城沿线,窥伺中原。隋文帝杨坚采纳长孙晟的谋略,通过一系列挑拨分化和军事打击,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稳定了北境,最终于公元589年攻灭南陈,统一华夏。
隋末大乱后,汉人纷纷北逃,突厥再次兴起,强盛至极,“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东突厥颉利可汗企图仿效北魏,入主中原,于公元626年乘唐朝玄武门之变,率十万铁骑直逼长安城。幸得唐朝此时主政的是不世出的雄主唐太宗李世民,通过“渭水之盟”,方才计退突厥。
自始,东突厥成为唐朝开国初期的头号大敌。唐朝凭借长期内战中淬炼出的尚武国风和名臣良将,依靠府兵制良好运作下的强大军力,在渭水之盟三年后便借东突厥内部分裂之际,六路出击,经定襄、阴山两战,生擒颉利,灭亡东突厥,一举解除北境之患。太宗、高宗时期,大唐府兵驰骋在东起朝鲜、西至中亚的万里疆域,先后击灭薛延陀、吐谷浑、高昌、龟兹、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等各族政权,大唐天子被尊为天可汗,此为大唐国威最盛之时。
高宗后期,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政权经过与唐朝20多年的和平后,开始对外扩张,于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战击败唐军、吞并唐朝附庸吐谷浑,攻占唐西域安西四镇大部,威逼河陇。西北吐蕃在此后百余年成为唐朝的头号大敌,迫使高宗不得不从朝鲜撤军,对北方和东北采取消极退守政策以维持现状。
公元682年北方突厥余部起兵反唐,建立后突厥汗国,再次复兴,为患唐朝北境60余年。东北地区的契丹、奚、室韦等部族自公元660年举兵反唐,屡次击败唐军,先后依附于北方突厥、回鹘政权,在此后二百余年一直成为唐朝东北边患。与此同时,公元632年在阿拉伯半岛兴起的阿拉伯帝国迅速向东扩张,吞并波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与吐蕃、唐朝接壤,开始染指西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