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伏笔是在哪个时候埋下的?
时间:2021-12-23 16:39:05 阅读:(91)
明朝灭亡的伏笔是在哪个时候埋下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重的。或许在明朝后期各地方的上层经济有了十足的发展,一片歌舞升平,文化上心学、关学、理学思想碰撞也产生了不小的火花,无论是童心说还是“致良知”都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内容。但从深层原因上来看,明朝灭亡的伏笔却依旧悄然埋下了。
从制度上来说,朱元璋所制定的法规在明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方面它确保了皇室成员的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也确保了绝大多数的皇室成员都无法威胁到帝位传承人。同时,针对宋朝时期官员的冗员和冗费问题,朱元璋限制了俸禄的发放。但这些在明末都成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拿俸禄来说,随着通货膨胀,即便是加薪数次,这些俸禄依然会让官员的日子较为清贫,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大量的贪腐和官商勾结出现了。严嵩、徐阶和张居正,这种代表着不同利益团体的首脑且不说能力如何,但都成为了大贪官。同时各路也把手伸进了朝廷当中,其中就包含了投降清朝的八大晋商。
皇室成员随着时间逐渐开枝散叶越来越多,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也随着朱家人的泛滥变得腐朽不堪。大量皇室成员盘踞全国各地开始剥削人民,抢夺农民土地,逼迫其属地人民为其劳作,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而这也就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
当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时,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就会爆发。农民衣不蔽体却需要每日劳作,官老爷躺在家中靠着吸血为生,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屡次发生,而一旦出现也就是一个朝代的末日。
如果说制度上和土地上的问题是客观存在且属于历史遗留的话,明朝政府在主观上也犯下近乎不可饶恕的过错。明代在国策上也是重文轻武的,虽然略好于宋朝,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军户制度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世代为兵只会逐渐削弱士兵的战斗力,如果再加上吃不饱穿不暖的话,军队也就形同虚设了。
明朝的文人墨客在儒家的解读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单单一个理学就出现了无数流派,无论是以地方划分还是以学派划分,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纷纷以创办私塾为名招募弟子,最终增加集团的影响力来抢夺朝堂上的话语权。当然其中也出现过王阳明、李贽等具有相当水平的文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那些只懂得争权夺利的政客。这就导致了明朝末期最为恐怖的——党争。
党争真正影响国策的就是不同政党之间的内耗和为了反对而反对。朝廷办事能力随着党争的出现也已经降至冰点。令人绝望的是这些党派到了明末生死存亡的时机依然没有重视过军队,吃空饷的现象屡见不鲜。
庙堂之上、军旅之中、皇城之外、市井之间,几乎所有的力量都推动着明朝这个庞然大物走向终点。当文化为政治服务,哲学簇拥着皇权,整个朝代前进的动力就已经化为乌有了。从历史上看两汉末期,晚唐时期甚至晚清政府都曾经走上过这条老路,他们无非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明朝很难说是否亡在万历手中,这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无论如何传递总会在倒霉的人手中爆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