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三大功臣中商鞅和白起都被杀了 张仪为什么能相安无事
时间:2021-12-29 17:26:15 阅读:(122)
大家好,这里是星空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仪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作为秦国的功臣,商鞅遭极刑,白起被赐死,张仪为什么能安然无事?
张仪能凭借三寸之舌将天下诸侯都耍得团团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绝伦的智力恐怕是古今少有的。
商鞅、白起这两个具有代表的秦国功臣,结局都很不好看,一个被五马分尸,另一个稍微幸运,能用秦王钦赐的宝剑自刎。
张仪
一个智力高超绝伦的人,必然能提前预知危险,必然能提前为自己安排好后路,必然能化解身死名灭的危机。所以张仪就算不得不离开秦国,他也能跑去魏国当丞相;而商鞅、白起两人,失去君王的恩宠后,就只能迎来毁灭的结局。
结怨天下
所谓“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商鞅、白起、张仪三人,虽然都是帮助秦国,向周边邻国敲诈勒索的“爪牙”,但他们做事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你以为商鞅只是一个主持变法的政治家?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军袭魏,魏惠王派公子卬率军应战。
商鞅
商鞅曾侍奉过魏国丞相公孙痤,当时可能与公子卬有些交情,两军相拒,商鞅写信给公子卬说:“我两人曾关系甚好,现在为了各自的国家竟走到刀兵相向的地步,我于心不忍,愿与公子畅饮一番,然后各自罢兵回国。”
公子卬觉得言之有理,便亲自去秦军营地赴宴,没想到刚过去就被商鞅绑了起来。
然后商鞅乘机派秦军全军出击,失去主将的魏军大败。魏惠王此时已经没有抵抗秦军的力量,只得将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割给秦国。
秦惠王
此后魏国只能迁都到大梁去,再也没有抗衡秦国的实力,而诸侯们又乘火打劫进攻魏国,魏国由盛转衰就是从此时开始。
所以商鞅被秦惠王针对后,逃难到魏国去,反而被魏国人抓住并送回秦国,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魏国人想必都要开宴会庆祝了。
而白起作为一个秦国的将领,南征北战夺取韩、赵、魏、楚四国大量的土地,在长平之战后,又做出了坑杀赵军40万降卒的行为。白起为何没像商鞅、张仪那样出逃呢——试问哪个国家容得下白起?
张仪的事迹,并不比这两人高尚,但他在结怨天下的过程中懂得给自己留条后路——魏国。
白起
公元前328年,张仪率领秦军攻陷魏国蒲阳,之后张仪又劝秦王将濮阳还给了魏国,并让他把一个儿子送去魏国当人质。
公元前322年,秦王假意罢免张仪的丞相之位,张仪去到魏国并当上了丞相,一直到公元前317年才回国。
秦王让张仪入魏,目的是让他改变魏国的外交政策而与秦国连横,事实证明张仪这五年做得很成功,他不仅让魏王成了秦王的“忠臣”,还在魏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
战国后期,魏国内部都是一片投降派的声音,而投降派的声势多大,就代表张仪在魏国的影响力有多大。所以在公元前310年,张仪与新即位的秦武王不合,他逃难去魏国后不仅被接纳,还当上了魏国的丞相。
举鼎而死的秦武王
察觉危机的能力不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商鞅在秦国保持了十多年。而在这十多年中,他也积累了巨量的仇怨。不仅秦国百姓都视他如恶魔,连统治阶层的贵族们,也都想除之而后快。
商鞅走向结局之前的那段时间,已经是没有成批的甲士当保镖,他就坚决不出门了。这是因为秦人对他都恨得咬牙切齿、欲杀之而后快,当丞相当到这种地步,恐怕也没谁了。
最开始,由于得到了秦孝公无保留的信任,商鞅尚能保证自己有个强大的靠山。但要命的是,秦孝公死后即位的秦惠王是商鞅的敌人。
商鞅的结局
在商鞅变法初期,秦人不接受新法,贵族们屡屡触犯新法以挑战商鞅的权威。为了保证新法的顺利推行,商鞅决定在太子(后来的秦惠王)身上立威,他判太子之师公子虔割鼻子的刑罚,判太子之傅公孙贾脸上刻字的刑罚。
这件事轰动朝野,从此再没人敢反抗新法,而秦惠王与商鞅的梁子算是成功结下了。
商鞅为何不在秦孝公死前离开秦国呢?大概是他舍不得在秦国的官爵与地位,像李斯一样认为自己劳苦功高,以为秦“终不负我”。
白起被赐死有两个原因,1、拒绝率兵攻打邯郸,这一点可能大家都了解。2、与当权者范雎不合,这一点恐怕没多少人注意到。
公元前259年,白起打赢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全部精锐,此时正是攻打邯郸一举灭赵的好时机。然而范雎怕白起灭赵后功劳会盖过自己,成功说服秦王罢兵,白起被气得辞职回家了。
然而过了一年,秦王又要攻打邯郸,这次是王陵担任主将。此次秦军战果很差,先是无法占据优势,秦王又增兵援助,还是无法改变秦军战败的结局。
秦王想让白起出山,但白起经过判断,认为之前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现在诸侯又已经发兵救援赵国,秦军再硬着头皮进攻,必定要遭到失败。
为了不毁自己无败绩的一世英名,白起坚决不出山。秦王只好派征发更多大军,派王龁再次围攻邯郸。而在邯郸城下,魏公子信陵君带领的魏、楚联军击溃秦军,此战成了秦国的耻辱。
白起幸灾乐祸地在私底下对人说:“秦王不听我的建议,果然遭到了兵败的耻辱!”这些话传到秦王的耳朵里,经过范雎的一番煽风点火,秦王最终决定赐死白起。
白起是被魏冉举荐的,而魏冉又是被范雎搞下台的……
相比于商鞅、白起,张仪实在是太能预知危险的来临了。
秦惠王在世时,张仪就已经很不讨太子(秦武王)的喜欢。而秦武王即位之后,虽然没有立刻拿张仪开刀,但身边整天整夜都有人凑到他耳朵边说张仪的坏话。
张仪早就预料到危险的来临,不等秦武王出手,就献出了一条能帮自己脱身的良策:“我听说齐王憎恶我,我在哪个国家,齐王必定要率兵打过来。现在你可以派我去魏国当丞相,到时齐国必定要向魏国宣战,你可以乘诸侯内乱之机伐韩灭周,这样秦国就能称霸天下了!”
秦武王觉得张仪言之有理,立刻派他出使魏国,张仪也就此待在魏国不走了,还当上了丞相,一直到他逝世。
公园前350年的战国
张仪入魏后,齐王果真向魏国宣战,而在张仪又再次把齐王摆了一道,结果是齐王主动罢兵,张仪得以在魏国安享他最后的岁月。此事的具体过程我前篇文章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多做赘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权力场中的人往往都会被眼前的好形势所迷惑,最终失去判断力,危机已经来到了他的眼前,而他的眼睛却早已被已有的权力和财富所蒙蔽,最终一步步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
而张仪这种人,玩弄七国君主于股掌之间,动摇天下如转动地球仪那般简单,在天下局势的变换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人只能被动地接受他的奸计,或者明知是奸计却又不得不接受。
整个天下的节奏,都被张仪主导,由于有谁能撼动他呢?又有谁能威胁到他呢?他就像是当时的主宰,用一句话就能挑起战火,再用一句话就能平息战火,全天下都被他的奸计所蒙蔽,又有谁能蒙蔽他,而让他走向死亡之路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